阅读: 14 发表于 2024-08-06 23:00
齐鲁网临沂4月8日讯(记者 王振华 沂水台 候天勤 马超)殡葬费用全免费,公墓安葬沂水这一举动开全国先河,临沂市沂水县实施丧葬改革全免费,新去世人员全部进入公墓安葬。每年出资一千万,政府却赢了六笔民生大帐。
新去世人员100%进入公墓 百姓一年节省两亿元
生老病死,人之常态,但是在这种常态中,有时却让老百姓面临不小的经济负担,2017年五月份,临沂市沂水县推出殡葬全免费改革措施,老人去世不让老百姓花一分钱,实施一年了,沂水县的全民惠民丧葬怎么样了呢?
4月3日,沂水县诸葛镇的一场集体扫墓活动,这是沂水县殡葬改革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取代了过去的烧纸、填土,全部采用栽种菊花祭祀亲人。
沂水县道托镇村民吴吉清说:“每家每户也不用泼汤,也不用去烧纸、也不用哪去弄纸扎,很简单的丧事就办了。”
吴吉清的母亲在去年十月份去世,当时殡葬全免费政策已经推行五个月。
吴吉清告诉记者:“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总共花了一万多块钱。我母亲去世的时后安葬在公墓里,才花了七八百块钱,安葬在公墓既省心又省钱。”
自2017年5月10日开始,沂水县实施了以殡葬费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措施,凡是沂水籍户口,在沂水县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的火化费、运输费、骨灰盒费和公墓墓穴使用费全部免费,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可是实施起来并没那么简单。
沂水县诸葛镇民政所所长张宗庭说:“都认为是好事,但是从思想上不想当第一个。”
面对当地老百姓的意见,沂水县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党员干部起带头作用,推进移风易俗。
张宗庭说:“全镇前10个病故进公墓的,镇长、分管领导、管理区书记亲自到墓地给他祭拜、送花圈。”
原来花费一万多元的丧事,现在不需要花钱就可以办,群众逐渐算明白了这笔账。
诸葛镇南门楼南门楼村村民付玉常说:“如果修坟用的是大理石就得花6000多块钱,买口好的棺材2000多块钱,其他的孝布千儿八百的不够、纸扎千儿八百也不够,这就一万多了。”
就这样,沂水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7600人享受到殡葬全免政策,并实现了新去世人员百分百进入公益性公墓,80岁的吴长远老人是一位五保户,生前靠政府养着,4月2号去世后,由政府出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和亲戚办的后事。
老百姓少花了钱,眼前的政府财政支出大了很多,但是从长远来看,政府算清了经济、土地、 安全、 祭祀、 资源、环境六笔民生大帐。
临沂市沂水县民政局副局长贾文勇说:“原来全县每年去世8000人左右,如果按照老是传统去安葬的话,需要土地大约300亩左右,采取公墓安葬模式仅仅需要20亩左右。每年拿出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的资金,就能够为老百姓节约2亿元。”
每年政府出资一千万,节省群众开支两亿元,的确是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而在这项殡葬改革的成绩单中,不仅有看得着的显绩,还有利在千秋的潜绩,那就是改变了有着一千五百年历史的沂水县城的传统殡葬陋习。
殡葬改革一周年 移风易俗新风形成
隋文帝于公元596元命名沂水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保存深厚,殡葬中事前修坟、打棺材,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为自己做寿坟的习惯,去世后进入家族的坟地进行厚葬的想法在一些老人心中根深蒂固。
沂水县道托镇红白理事会会长武传录介绍说:“老人觉得坟地就是自己去世的家,只有把自己的家修好了,自己去世后才能住的好。”
传统习俗和敬老孝亲文化让丧事越来越繁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丧事办理上甚至出现了攀比。
诸葛镇南门楼南门楼村村民李世路告诉记者:“觉得办的差了脸上没面子,有倾家荡产也要办好的老习惯。”
有了一系列免费政策的激励,有了县乡政府和村两委做工作,有了第一批人安装进入了公墓,摒弃了旧俗,移风易俗新风逐渐形成。
付玉常说:“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等死了又是披麻戴孝,又烧纸条,扎那些纸家具,都不能用,都是白浪费钱。”
又是一年清明时,沂水的老百姓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公墓,缅怀亲人,绿色祭扫,开创了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中的先河。
沂水县民政局副局长贾文勇说:“用黑纱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用鲜花和花圈代替了焚烧纸扎,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老百姓的丧葬程序明显减少,既省了时间、也省了力、省了钱。”
现在,沂水县共建成109处镇级公墓和一处县级公墓,全面实现了满足群众公益性公墓的基本措施。公墓有专人看管,配套设施完善,有墓穴 墓碑长期留存,方便逝者留名,方便后人祭奠。现在,沂水的殡葬改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湖南衡阳、四川宜宾、江苏南京、芜湖等城市也纷纷启动殡葬改革,惠民殡葬已经形成一种全国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