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清和敬老联盟——构建适老型社区共同体的长桥经验

阅读: 14 发表于 2024-08-23 18:55

 

一、背景和起因

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服务开始成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养老服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多元参与、项目购买等方式,紧紧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过去20年来,上海市依托民政工作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包括养老院、日间照料、长者食堂、阳光之家、智慧阳光康健院等。徐汇区也在既有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公共空间基础上,以“邻里汇”为品牌形成了新的养老助老适老服务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徐汇区长桥街道也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了1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个长者照护之家、1个护理站、1个老年人助餐中心、3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家敬老院、7个助餐点、32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42个老年人互助睦邻点。

在养老服务基础体系基本建立的基础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进一步要求紧贴老年人生活需求,提供更精准、更便捷、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是养老服务中最贴近老年人日常生活、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实事项目。早在2008年起,上海市就开始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形成了社区食堂、助餐点等基础服务项目。2019年,为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覆盖面和水平,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资源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建设运营更广泛、更便利的老年助餐设施,进一步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助餐需求。

徐汇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老龄化率高达35.9%。长桥街道作为徐汇区内的大型居住区,人口总数居徐汇全区首位,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全部居住人口的36%,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正因为如此,长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养老方面形成了两个基本认识:第一,长桥街道在社区治理中必须将养老服务作为最重要工作之一,以老年宜居社区、老年友好社区、健康社区为社区治理的目标。第二,由于老龄化程度高,老年服务需求量大,长桥街道的养老服务不能依赖于行政投入,而是必须在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新模式。

在这一背景下,清和敬老联盟成为长桥街道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长桥街道以提高老年助餐服务为契机,以推动适老型社区共同体创建为目标,通过区域化党建为整合机制,从提高助餐服务水平,以共享共赢为动力,逐渐成立了由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的“清和敬老联盟”,逐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清和敬老联盟的各类爱心单位已达59家,主要分布在百色路和罗香路商业街沿线,向65岁及以上老人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服务业态涵盖餐饮服务、理发服务、健康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以及便民服务这六大类。

二、做法和经过

1、助餐服务新模式: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

2019年,上海市《关于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要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全市助餐服务场所数量实现“倍增”(不少于1600个),助餐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倍增”。因此上海市的各街镇都加强了老年人助餐服务,主要做法是或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场所,或利用存量资源改造,建设更多的社区长者食堂。社区养老食堂主要由政府举办和建设,建成后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即公建民营模式。

长桥街道的老年人助餐工作有着自身的难点。尽管街道辖区内也建设一定数量的社区养老食堂,但由于所辖居民区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大,同时社区规模较大,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又相对不足。因此长桥街道开始考虑探索一种新的助餐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建的方式,利用公共餐饮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社会餐饮企业的加工能力和网点提供助餐服务,即民建民营模式。

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以上述理念为指导,街道老龄委重点推动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调研老年人需求。对辖区内老人走访调研,了解老年人布局、活动场所,对社区助餐服务的需求和期望。二是寻找社会力量合作试点。丰裕餐饮是街道辖区内一家餐饮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有热心社区互助和社会公益的尝试。三是初步形成一批养老助餐单位。在丰裕餐饮带动下,在街道党工委的动员下,又有2家爱心餐饮加入爱心敬老服务。在此基础上,也有更多爱心企业和商家表示愿意加入敬老联盟。

联盟成员单位从原先的几家试点,逐步拓展到罗香路和百色路这两条长桥的主要商业街,目前已有59家企业和商家参与“清和敬老联盟”,推动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2、养老服务新升级:从兜底型到普惠型

2019年上海市发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要求构建养老服务的“15分钟服务圈”。在每个“服务圈”内,重点依托1个社区养老综合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和若干个家门口服务站点,形成两个层级的服务供给。让“服务圈”中的老年人,在家中即可获得生活照护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助行等服务,在家门口服务站点中即可获得基本的生活照料和互助式养老服务,在社区养老综合体中可获得更加专业、综合的养老服务支持。

3、党建引领新载体:从党建联建到敬老联盟

以往,长桥街道党工委在区域化党建工作方面主要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等方式来进行。近年来,我们不断思考将区域化党建的触角引向更为贴近老百姓的方面,在区域化党建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结合长桥特点,把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落脚点聚焦到民生服务上,创新性地成立了“清和敬老联盟”,将区域化党建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形成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的党建引领、民生服务新载体。

4、适老型社区共同体:多方联动的社群构建

清和敬老联盟成立后,长桥街道注重品牌建设,把统一制作的“清和敬老”标识标牌以及敬老服务内容,发给各个爱心企业和商家,增强爱心企业辨识度。在此基础上,为加强适老型共同体建设,依托“清和敬老联盟”进一步推出“惠相伴”、“爱相随”等养老服务计划,服务老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优惠,生活上的、便民服务上的,而且包括老年人交往、心理咨询、老幼联动等等方面。“清和敬老联盟”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养老助餐,也不再局限于为老服务,开始加强社区内法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联动,提升企业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构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的适老型社区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在街道党工委带领下,以社区内企业法人和事业单位主体,向全社区单位、企业和居民发出“清和敬老倡议”: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助老也是我们新时代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加强敬老联盟建设,发展为老事业,形成敬老爱老的社区文化。

三、成效与反响

1、为老服务持续改善,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清和敬老联盟”已成为长桥街道的为老服务品牌。通过两方面关键机制,清和敬老联盟显著提升了社区为老服务能力:一是为老服务内容由兜底型走向普惠型;二是为老服务形式主要是以法人单位联盟服务居民自然人。通过党建引领的社会多元参与,社区为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充分拓展,从而显著提升了老龄化社会的为老服务水平,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敬老联盟持续扩大,社会参与和动员显著增强

“清和敬老联盟”的组织发展有两方面特点:一是由最初的敬老助餐发展到敬老联盟,从一顿价廉物美的餐食、一次免费的上门理发再到一节智能设备学习、心理咨询等服务。二是参与主体由原来的企业参与发展到街道辖区内的公共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的多方参与。联盟的成立和品牌效应,在社区各行各业中产生出积极反响,越来越多的单位成员主动要求加入。长桥街道以为老服务为治理支点,实现了对社区多元力量的动员和参与,推动了社区的共治共建共享。

3、社区服务广泛均衡,适老型社区共同体基本形成

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助餐中心、敬老院、长者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为基础,构建统筹发展、均衡布局、持续发力的“15分钟服务圈”,是上海市为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目标。长桥街道认识到,广泛均衡的为老服务网点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而是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激发社会和市场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适老型社区共同体。

四、探讨与评论

1、生活服务是衡量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社区生活服务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市曾探索在各个街镇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但在具体实践中,相较于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逐渐成为一个相对虚化的公共平台。但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对专业化公共服务的需求却日益增强。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出现了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特别是老龄化社会到来带来了重要挑战。长桥街道“民建民营”的为老服务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社区生活服务的新模式。

2、法人单位参与可以激发基层社会的治理潜能

在过去20年中,上海市社区治理的重心一直是居民区,区域化党建的探索也主要是通过驻区单位的动员提升居民区的治理水平。在“清和敬老联盟”探索中,我们发现,社区治理的部分需求实际上可以在居民区范围之外得以实现,在居民区外也能够更好地发挥驻区单位和企业的作用。因此,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区域化党建作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挖掘社会治理潜能,重点在居民区外实现对法人企事业单位的动员。

3、提升居民获得感,推动社区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社区层面,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来体现。而居民群众的获得感,主要来自公共服务,其中重点是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需要不断了解各类居民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街镇生活服务供给能力。在此方面,社区养老和适老型社区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治理支点。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