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1 发表于 2024-08-26 23:05
“殡葬专业本科班”毕业了,真实的殡葬工作崇高也艰辛
2022-08-13 10:03
发布于:北京市
“殡葬专业本科班”上个月毕业了。
他们静悄悄地入学。平时,他们既忙于本职,还要专注学业,一毕业又迅速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他们就是上海开放大学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生命教育)本科学历教育班。上海开大与上海市民政局合作举办的这个本科班,学员均来自本市的民政系统所属殡葬单位。
日前,记者跟随这个班级的同学,走进他们的工作场所,听他们还原真实殡葬工作的崇高与艰辛,听他们讲述现代都市人对殡葬文化的认知、迷茫与需求。
1
生态殡葬新理念
“城市殡葬工作,不就是提供办个追悼会的场地和完成火化这最后一道工序吗?”“殡葬业太小众、太冷门,有职后培训就行了,还用正规高校开设殡葬专业?”议论、观望、期待一直与这个新兴的专业如影随形。
开设生命教育本科段教育,对于上海开放大学来说也是首次尝试。上海开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说,经过反复调研讨论,上海开放大学民政学院决定,在社会工作专业下增设生命教育模块,开设殡葬社会学、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压力管理、哀伤辅导与殡葬礼仪等4门课,并对综合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3门课程作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调整,面向本市殡葬系统员工招生办学。这样的专业在全国其他普通高校里还是一个空白。而像殡葬社会学这样的核心课程更是鲜为人知。
谢云霞是5年前从企业技术岗位应聘招入淀山湖归园公墓的。她说:“当时家里的老人还一时有些想不通,但爱人却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岗位是单位里的党建干事,像清明、冬至等祭扫高峰时,我们都要到一线做党员志愿者。”
“常常有人当着我们的面不屑地说:‘你们不就是看墓地的吗?’其实,墓园里来来往往的人,文明程度、生活理念、个人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服务工作必须做到认真、细致、科学。”谢云霞是首届殡葬本科班的学员,她说,在课堂上老师们无数次地提及“殡葬无小事”这个原则,规范地、系统地学习,不仅能帮从业者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以让市民体验到我们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从而赢得市民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你们不让烧,那就麻烦你们去地下跑一趟,帮我送过去吧。”有一年冬至,有个祭扫市民在墓园门口大声叫骂。起因是按照本市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公共墓园里是禁止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等祭奠用品和燃放烟花爆竹的,墓园也不再租借焚烧桶,并取消了临时焚烧点。然而,对于创建“无烟墓园”,有些市民就是不理解、不配合,有的还会无理纠缠。这个情绪激动的祭扫市民得知不能焚烧锡箔后当场发飙,非要坚持说焚烧锡箔是传统风俗,不让烧不合理。谢云霞说:“我们本科有一门课专讲殡葬礼仪。我就运用掌握的知识,从祭扫礼仪、殡葬文明、遵纪守法等方面入手,与那个市民做了耐心的沟通交流。看到他的情绪有所稳定后,我又向他介绍了可以用鲜花、风车、丝带等环保祭祀用品替代锡箔,同样可以起到缅怀亲人的作用。就这样,一场纠纷被我的‘专业’规劝化解了。”
在谢云霞的心中,殡葬工作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信仰,能够让人们过上一些有意义和有追求的生活,让人们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这是一种属于殡葬独特的文化。“不可否认,我们的工作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难处。就拿近年来倡导的生态葬来说,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殡葬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风尚。比如,这些年我们园推出了392平方米的墨梅苑景观葬,其中包括了景观壁葬(骨灰盒前后葬)、景观葬(圆筒式骨灰罐葬)、景观微晶石葬、花坛葬、水景葬等,还有深埋可降解骨灰葬。我们正致力于打造上海生态葬式示范区。虽然我们年年都在大力宣传和推广,但从成效来看,其并未成为主流的殡葬模式。原因也不难理解,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需要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通过移风和易俗两个途径,逐步转变人们的观念。”她说。
今年7月,谢云霞本科毕业了。她说:“要说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既要服务于生者,还要服务于逝者。这种双重服务是为了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参加学历提升的真正意义所在。”
2
不图“做给活人看”
在筹备开设这个专业之前,上海开大会同市民政局曾做过认真的调研。当时,在殡葬服务方面,全市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382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4.03%,持有殡葬职业技能证书942人,占从业人员的24.6%。
2020年春季,在上海开大总校、徐汇分校、青浦分校三个点率先启动首次定点定员招生,共招收85名学员,全部来自本市的殡葬行业。
“我的毕业论文主要是探讨增能视角下龙华殡仪馆推进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工作了十多年的吴斌,也是首届殡葬本科班的学员。他说,如何看待生命,不论是家长还是青少年,他们对生命教育都普遍缺乏正向的理性思考,这已成为一个社会倾向。现在的殡葬改革特别推崇正确的服务理念,其中一项重要的“延伸服务”就是开展生命教育,并且要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去年6月,龙华殡仪馆“人文追思服务”正式获颁“上海品牌”认证证书,成为首家获此殊荣并同时通过服务认证双认证的殡仪机构。同时兼任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团委书记的吴斌说,获得了品牌认证,标志着服务标准提高了,目标更明晰了。“人本龙华,大爱无界”,也是龙华殡仪馆的核心价值观。
“我进入单位后,曾长期在一线工作,做过葬礼司仪等工作。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生命教育是一个全过程的教育。”吴斌说,市民家庭遇有丧事,有些人家会出现攀比现象,常听到有人会说“看别人家,办得多隆重啊”“我们只要求场面大、有气派,钱无所谓”。从殡葬心理学来说,这就是典型的老百姓所说的“做给活人看”。而科学、文明的殡葬理念是要让活着的人从逝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并传承下去。正是从这一点来说,殡仪馆的转型,就是要赋予它更多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
吴斌坦言,殡葬虽然事关千家万户,但平时很多人总是会用回避的心态对待这个行业,真遇到事情了,又往往会觉得找不到值得依赖的服务机构。“像我们这样的国有单位,已经是上海的服务品牌之一了,但不太可能到处去做大规模的市场宣传,主要还是靠在市民中建立起的口碑,靠我们的先进理念和优质服务,去赢得百姓的认可,让广大市民放心。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市民一旦需要办理丧事,往往第一时间就会被很多中介机构所包围。那些中介的触角会伸得很长,打出的广告又是‘一条龙’服务。但他们的标价又有多少是真正与价值相符合的,市民却很少考虑。渐渐地,殡葬市场就被弄扭曲了,让市民误以为只要钱付得多就算对得起逝者了。”他说。
吴斌介绍,这些年,龙华殡仪馆成立了“爱·龙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这可以说是殡葬文化与生命教育融合实践的一次破题。他说:“我们在一些高校、社会组织、街道社区推广生命文化教育的项目。市民群众可以到我们单位参观体验,内容包括参观上海殡葬博物馆、开展个性化丧事模拟体验、参加各类殡葬文化与民俗文化讲座等。我们还不定期地将一些生命文化教育课程送入校园和社区。从效果来看,至少我们已经发现群众对殡葬文化、对生命文化是好奇的,是有了解和认识的需求的。”
3
个性定制“追思乐”
“从提高殡葬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入手,进而在全社会推广先进的殡葬文化,改变落后殡葬习俗,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环节。”上海殡葬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有必要注重教育公众弘扬传统殡葬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厚养礼葬”的孝道文化等,同时使繁文缛节得以简化,剔除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还有必要提升人们从生到死、养生送死、生死无憾的整体生命质量,消解死亡处理方式的工业化和技术化操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陈之锐曾在浦东殡仪馆做了十多年的殡葬礼仪工作,两年前转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部工作,参与了 《殡仪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的编撰审核工作。她说,这是一份殡葬行业的国标,无论哪个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人才的不断涌现,每个工种也都需要有职业培训的标准;另一方面,有了职业技能国家标准,行业技能大赛也就有了参赛及考评的技术规范。民政部每年都会举行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与殡葬相关的职业有公墓园管理员、殡仪服务员、遗体防腐整容师、遗体火化师等。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把殡仪服务员的职业定义为“从事追悼、告别场所布置,接待、引导家属和宾客,组织治丧活动等殡仪服务工作的人员”,并详细规定了不同技术工种和技能等级的要求。“外界总认为我们这个行业很神秘,其实,国家标准的出台,从更积极的层面来说,也是为了打破这种‘神秘感’。”陈之锐说,人们总是说“移风易俗”,这没错,但这个“风”怎么移,这个“俗”怎么易,也是不能“一刀切”的。很多服务细节在国标里没有体现,但殡仪工作人员必须为当事家庭考虑得周全些,从而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再比如,国标里还有一条,要求达到礼仪师级别的工作人员,在提供悼念服务时,要能主持个性化殡葬仪式。陈之锐说:“就拿播放哀乐来说,现在有一些家属提出不要播放哀乐,改为播放一些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那么,我们就要尊重家属的意见,如何把家属提供的素材更好地融入到整个悼念仪式中,是需要工作人员去思考和策划的,并非简单的替换,这样才能把悼念活动办得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家属的愿望,这也是对逝者更好的缅怀。现在一些文艺工作者百年后,他们的追悼会上大多会播放他们曾经的唱段及影像。”
陈之锐表示,现在承办丧事的家属,主要的年龄段也在向70后甚至80后转移,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对待生与死的观念,也与老一辈有着很大不同。国标里提出,殡仪服务要注重品牌建设,要能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的殡葬产品与服务。“所谓新的殡葬产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开发新的墓地、墓穴,而是要让殡葬服务更加亲情化和人文化,倡导一种有文化的殡葬理念。很多人对殡葬的认知还停留在‘非黑即白’,很是冰冷。随着现代殡葬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都在促使人们的殡葬观念也要有新的转变。比如,骨灰盒的设计,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和时尚化,有的还融入了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出了可降解材质。再比如,寿衣的设计也在逐渐一改唐装式样,汉服、旗袍等款式都能按家属的需要定制。”她说。
新民晚报·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王蔚
来源: 新民晚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