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沂水“全民惠葬”趟出殡改新路 厚养简葬成风

阅读: 17 发表于 2024-09-10 04:18

 

沂城街道东跋山县级公墓,墓前道路硬化,周围翠柏环绕

  2017年5月10日起,临沂沂水县实施了以“殡葬全免费”为主题、以公益性公墓建设为突破口的殡葬改革。同年8月1日起,我市在全市范围内也全面免除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及骨灰盒、公益性公墓安葬六项殡葬服务费用。“少花钱,少操心,身后事办得一样体面。”殡改政策实施近一年,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厚养简葬蔚然成风。

  3月25日上午,“媒体走基层 殡葬看沂水”一行来到沂城街道东跋山县级公墓。记者遇到了前来祭祀母亲的村民赵成友。“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咋会不支持?别看我年龄大了,思想不老化。”家住后贺庄村的赵成友今年70岁了,2017年,沂水县实施殡葬改革后,他所在的村也立即行动起来。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村民们很难接受,特别年龄大的老人,“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当时村干部和党员家家户户做工作,给我们算明白账,带头实施政策,慢慢地大家也都转过弯来了。”2017年,赵成友90岁的老母亲去世,他没有犹豫就把母亲安葬在公墓。

  赵成友算了一笔账:当年老父亲去世时,算上奔丧、扛棺、孝布、扎彩纸、请客等花了2万多元;老母亲去世,没花一分钱,给家里减轻了负担,这都得益于殡葬改革。“老人生前好好孝顺比去世大办丧事强。今年清明节,我准备把老父亲从老坟迁到公墓跟老母亲合葬。”赵成友说,以前是活人和死人争土地,有的村民五十几岁就开始准备棺材和墓地,现在百姓的思想都转变了,把钱省下来花到现在的生活上,这才是正理。

  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费全部免除,由县财政承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沂水县已有7600余户家庭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其中,新进公益性公墓7200多人;自愿将旧坟迁入公益性公墓2300人。110处公益性公墓建成后,实现了新逝人员100%进公益性公墓。

  “殡葬全免费,政府用经济手段解决了群众想办、办不成办不了的事情。”沂水县委书记薛峰道出了沂水殡葬改革的创新点。自殡葬改革以来,有的群众主动把原来修好未用的坟墓整平,有的群众把原来制作好的棺材拆作他用;农村丧事过度殡葬、大操大办现象基本杜绝,佩戴黑纱、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鞠躬代替了磕头,献花代替了烧纸。殡葬全免费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形成了社会共识,“厚养简葬”的新风尚逐步形成。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刘敬刚介绍,自全市殡葬改革实施以来,群众思想发生转变,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正在乡村落地生根。目前,全市各县区已均对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及骨灰盒费用全免除,公益性公墓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截至3月19日,全市公益性公墓已建成425处,正在建设134处,已建成墓穴482225个。

  ◎记者调查

  政府拿2000万元 省下群众2亿元

  村民代表参与选址、建设,让群众自愿进公墓

  “小公墓,大变革”,要打破奉行了几千年的殡葬文化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挑战。沂水殡改实施近一年,群众真正实现了逝有所安,广受好评,这一做法也被认为开创了全国先河,形成了殡葬改革的“沂水样本”。

  沂水殡葬改革实施下去的勇气和底气在哪?政府等职能部门如何主动作为推动改革,让群众买账?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推进移风易俗,解决群众“死不起”

  “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乡村文明重要的一点是移风易俗。我们做过调查统计,80%的陈规陋习是在殡葬环节,所以说抓住了殡葬改革,就是抓住了移风易俗的牛鼻子,才能更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说,殡葬改革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沂水推动实施殡葬改革的动因之一。

  此外,沂水县逝前修坟制棺、骨灰装棺再葬、乱埋乱葬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地区还存在丧事大操大办现象。

  薛峰说,群众丧葬负担沉重,特别是对农村贫困群众、城郊区失地居民、下岗职工等一些低收入群体来说,面临着“死不起”的问题,因丧致贫屡见不鲜。而低收入群体的人数,粗略统计大概在20万人左右,占沂水县人口的五分之一。

  “通过实施‘殡葬全免费’政策,用经济杠杆手段引导促进,解决市民想办而办不成的事。”薛峰说,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行政强制,让群众拥护认可并自觉参与,该县趟出了一条基层殡葬改革的有效路子。

  “六笔账”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民心账

  修坟少则六七千元,买一口棺材少则两三千元,再加上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孝布纸扎等费用,一个丧事要花2万多元。对很多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按2015年国家统计的人口死亡率7.11‰计算,沂水县每年大约有7500-8000人去世。实施殡葬改革前,这方面的耗费巨大。对此,沂水县财政出资,将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及骨灰盒、公益性公墓安葬六项殡葬服务费用全免。

  “从长远看,这是笔合理的民生账、民心账。”薛峰介绍,这个民生账包含了多笔账:算经济账,县财政每年大约需要投入2000万元左右,即可为群众节省约2亿元;土地账,每座散葬坟头大约占地10平方米左右,一亩地最多建20处坟墓,全县每年去世人员按此方式安葬的话,需要300—400亩地,而建公益性公墓,一年仅需20—30亩地,节省了90%的土地;资源账,一个大棺材大约用1—1.5立方米木材,若去世人员全部进公墓,用骨灰盒、小墓穴的方式安葬,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算安全账,据消防部门统计,以往山林火灾80%以上是因上坟烧纸引发的,进公墓安葬能有效消除这一安全隐患;环境账,公益性公墓设有专门的焚烧区,在墓区外严控烧纸行为,有效避免了因上坟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污染隐患;祭祀账,公益性公墓有专人看管,配套设施完善,墓穴墓碑可长久留存,方便逝者留名、后辈祭祀。

  “改革不是一件小事和容易的事,改革之初很多人都有顾虑,算这六笔账不难发现,这既是笔划算的经济账,更是笔宝贵的民生账、民心账。”薛峰说。

  “疏”“堵”结合让群众自愿进公墓

  墓前道路硬化,周围翠柏环绕,墓碑上刻着逝者名字,“这里环境好,关键是政策好。”在沂城街道东跋山县级公墓祭祀的村民武传瑞说。25日,记者在东跋山县级公墓、四十里堡镇金銮福泽园公墓等公益性公墓采访时,前来祭祀的百姓无不夸赞这里的公益性公墓。

  埋在哪?怎么埋?如何引导群众自愿进公墓?沂水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主体地位,做了大量的调研,充分考虑乡镇规模、人口密度和地形地貌因素,就近就便。

  公墓建设中让村民代表参与选址、建设,实施统一标准,单穴不超过0.5平方米,双穴不超过0.8平方米,墓穴间距不超过0.6米,墓碑采用卧碑,墓前通道硬化,入口设立焚烧炉,每处公墓建有看护房和防火水池。

  在“疏”的同时,实行“三严禁”。从2017年5月10日开始,沂水县不再审批营利性公墓,严禁乡镇和村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建坟墓,严禁制作和销售大棺材。

  记者了解到,沂水县把殡葬全免费政策实施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为做好运行保障,沂水县殡仪馆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回归殡葬服务公益属性,遏制殡葬不正之风的发生。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