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6 发表于 2024-07-23 20:03
古墓有个缝隙可以看到墓室。
古代闽南人讲究入土为安,崇尚土葬,但在翔安马巷郑坂社区却有一处明朝古墓采用了悬棺葬,即用四条大铁链把棺材悬挂在墓室内,墓主疑似明朝建文帝的亲妹夫郑安陞(Shēng)。最近,该社区老人会提出,向区里申请保护这一罕见的古墓。
回忆 小时候看到里面的悬棺
古墓位于翔安大道边上,如果不是当地热心居民郑金学的指引,记者根本不会注意到,脚边比地面低出一米多、满被野草遮住的低洼地,竟是一处古墓。
扯下厚厚的野草,一块拱形墓碑和一块露了一条小缝的大石板显现出来。墓碑上没有文字,只是刻了一个像太阳的图案。大石板则雕了4幅鸟兽图。
“悬棺就在里面,不过被砌在墙里面了。”郑金学指着露出缝的墓室说。借着手电筒的光,记者凑近了才看到里面有一堵墙,但看不到墙后面的悬棺。
记者询问了四五个住在古墓附近、40岁以上的居民,他们都说,以前墓室被挖了一个成人都可以钻进的洞,小时候他们透过大中午的阳光,能看到里面有一口用四条铁链悬挂的棺材,个别胆大的孩子还拿着竹竿去戳悬棺。后来,悬挂的铁链竟断了一两条,棺材都倾斜了。
近些年,郑坂居民不仅将洞堵上了,还用水泥修葺,并在墓室内砌了堵墙,隔绝悬棺与外界的接触。
揭秘 悬棺是期待日后落叶归根
一直致力于搜集、整理本社区宗谱的郑金学说,古墓埋的是郑坂开基祖先之一郑安陞,相传他娶了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亲妹妹朱璆娘,而他父亲郑洽是当时追随建文帝出逃的22名大臣之一。
《郑氏宗谱》显示,郑安陞原名郑榛,幼时居住帝都南京,知识渊博,堪称南京少年才子。后来,建文帝出逃,郑洽等人追随,浪迹天涯。为躲避燕王朱棣的追杀,一行人匆匆忙忙在厦门的塘厝港登陆,步行到郑坂村,借住郑坂村始祖郑昭明家中。郑家以礼相待,视为亲人。
为了保住龙脉根基,建文帝毅然决定将妹妹朱璆娘及妹夫郑榛留在郑昭明家中,认郑昭明为父,改名郑安陞。后来,他们一直定居于此,繁衍生息。
不过,郑安陞夫妇一直认为自己是皇室一脉,盼望重返天朝,即使过世了,尸骨也想叶落归根,送回南京安葬。他们的后代按照遗嘱,没有将他们的尸骨入土,而是将棺木高悬于阴凉、封闭的墓室,一是防畜兽侵袭,二是便于长久保存,待后代荣归故里时可将棺材吊起运走。
释疑 悬棺疑跟民族气节有关
市文史专家颜立水表示,他没有听说这一古墓,不过在明末清初的古同安时期,有个叫黄文照的理学名士,也是悬葬在现同安三秀山的一间书屋内,只不过他用的是藤蔓。此举的用意跟当时很多具有民族气节的人一样,是对清朝的不满,要“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颜立水推测,按郑坂古墓墓碑上雕刻的太阳来看,应该也有此意,即“祥云托日”。据悉,明末清初文字狱盛行,很多人死后都不敢在墓碑上刻字,怕给后代招来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