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網紅”上生新所,上海這座公辦養老設施“收費像食堂,但比酒店還漂亮”

阅读: 17 发表于 2024-10-06 12:26

 

原標題:緊鄰“網紅”上生新所,上海這座公辦養老設施“收費像食堂,但比酒店還漂亮”

  摘要:讓“老寶貝們”晚年“不離家、不離群、不離圈”。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空間局限是“大城養老”長期面臨的難題。截至今年6月,長寧區新華街道80歲及以上戶籍高齡老人佔街道老年人口達20%,每五個老人中就有一位高齡老人。

  在緊鄰“網紅”地標上生新所的番禺路222弄,一棟4層樓高的精致樓房,外形酷似時尚精品酒店,內裡卻功能完備、富有生活氣息。坐落在這裡的新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運營剛滿半年,就成為周邊老年居民每天都離不開的活動場所。長寧區也借助這棟由第三方物業收儲並改建而來的為老服務設施,試點上海市中心“街道綜合服務圈—社區托養服務圈—居民區活動圈—鄰裡互助圈—居家生活圈”這一“五圈合一”的嵌入式養老新格局。

  新華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85.32歲的長寧區,用家門口的養老服務,讓“老寶貝們”實現了“不離家、不離群、不離圈”的晚年生活願景。

  實實在在解決

  “看病、養老”兩樁要緊事

  踏上新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二樓,居民許海秀阿姨正坐在一台電腦前,歡樂地隨著屏幕上飛舞的小鳥擺動雙手。她的左手帶著一副連接著傳感器的手套,手掌的一張一合間,屏幕上的卡通小鳥就飛躍過一個個障礙物抵達了終點。

  許阿姨在志願者指導下玩“小鳥游戲”鍛煉反應力

  “耶,我又成功了!”許阿姨介紹,這是康樂驛站為老人預防認知障礙設計的一款游戲,鍛煉反應能力。自動血壓儀、健康管理一體機也都是老人們最喜歡使用的智慧康養設備。“這是生物電手掌儀,把手放在這個像魔爪一樣的鼠標上,屏幕上就會顯示血壓、血糖等健康情況,我每周都會來測。”許阿姨說。

  去年12月投入使用的新華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地理位置優越,緊鄰上生新所、上海交大法華鎮路校區,建筑面積達到2145平方米。中心設有長者照護之家、老年日間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護理站、居家養老服務站、認知症照護專區等,提供助餐、助浴、長照、日托、醫療、文娛活動等20多項服務,並設有28張養老床位和15個日托席位。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助餐點,“食堂的價格,精品酒店的環境”

  在市中心建造這樣一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養老綜合體,並非一蹴而就。新華街道地處長寧區東南部,緊鄰延安路高架,雖然地處城市中心,但街道60歲及以上戶籍老人已有2.18萬人,佔戶籍總人口33.5%,是上海市中心典型的老齡化社區。新華路街道辦事處主任沈建忠介紹,近年來街道陸續建成了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個、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個、長者照護之家1個,還有7個老年助餐場所、17個老年活動室、58個睦鄰點以及一家“物業+養老”服務站,逐步實現了一中心、多網點、全覆蓋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

  為老服務中心內設有牛橋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老人看診配藥

  今年73歲的賀國萍在新華街道居住近30年,她告訴記者,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原址曾是交大昂立進修學校的物業,政府將兩幢並不相連的教學樓用一條新建連廊打通,經過近一年的“精裝修”和設備功能調試,才正式邀請老年居民們前來參觀和使用。

  賀阿姨進行血壓檢測

  “這裡有喘息式養老設施,子女出差不方便照顧老人,或是老人做完手術不方便上下樓,都可以在這裡居住十天半個月,樓下還有衛生服務站,看病、配藥都非常方便。”賀國萍介紹,對於普通老年人來說,二樓的康養設施更為“實惠”,不僅有血壓儀、律動儀、中醫體質監測平台、魔力手套游戲等智慧養老設備,還有來自上海申養等社會組織的志願者定期開展健康咨詢及義診。

  “老年人最關心的兩件事就是看病和養老,這裡都能實實在在地解決。”賀阿姨說。

  社區能人

  “自給自足”文化服務

  為老服務中心花園,地上的線條勾勒的是新華路街道的街區圖

  在新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富有巧思的設計無處不在——露天花園的地面用透水地板勾勒出了新華街道的地形圖,一樓走廊牆面還懸挂著新華花園、鄔達克故居的照片,彰顯街道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

  劉建華(右一)教居民們山水畫

  與常見的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不同,新華街道這處“集合體”裡除了健康、養老、衛生服務,還有數不清的老年文化活動。不僅有共享會客廳、音樂室、老上海風情攝影室等特色課堂,居民還自發組團成立了薩克斯、歌詠、書畫、瑜伽、茶道等12個興趣組。一批源自街道轄區的民間“老年文化名人”,讓為老服務中心時常“變身”成了書畫展、收藏展的舉辦地。

  居民臨摹山水畫

  今年72歲的劉建華退休前是上海交大物理系一名教師。退休后,他在社區老年大學學習了兩年山水畫,在自己居住的香花橋社區成立了書畫興趣小組,與有同樣愛好的老鄰居們切磋交流。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成立后,新華街道將過去十余年來社區涌現的“老年能人”們集結到了一起,用“自給自足”的模式為老年居民增添文化活動。劉建華也每周來中心“開班授課”。讓他沒想到的是,街道做足了前期准備,專門根據老劉的教案編寫了一套《傳統山水畫基礎技法》講義,從山石畫法、群山畫法一直到人物、寫生、落款印章技法一應俱全。

  與老劉不同,為中心的“美新攝影室”提供服裝的呂方是新華路街道一位社區收藏達人。他在凱旋路上開設的“呂方裁縫店——紅幫改衣館”在滬上小有名氣,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呂方已經連續多年為新華路街道的老人制作長衫、捐贈愛心布鞋。

  記者採訪時,兩位上海爺叔正在呂方的指導下“凹造型”,戴上墨鏡、禮帽,握好手杖,有腔有調的准備拍攝。在嶄新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三樓,呂方帶來了滿滿一整個衣架的各色長衫、旗袍,居民們穿上后,可坐在攝影室的復古沙發上拍照,背景則是一幅手繪的新華路老洋房,牆上不少已經拍攝好的成品,顯示著新華“阿姨爺叔”們別樣的風採。

  呂方(中)與穿戴好長衫的居民合影

  攝影室有老式相機模型,牆上有老洋房和居民合影

  在南二樓“美新理發室”,曾有開理發店經驗的新華街道居家養老服務員楊學芬,每周都會定期來為社區老人理發。今年76歲的香花小區居民劉聚寶會定期在中心舉辦自己的素描畫展,還經常與劉建華切磋不同的繪畫技藝。新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主任范悅說,挖掘社區“老年能人”,一方面為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累積了豐富的活動內容,另一方面也鼓勵老年居民發展愛好、各展所長,“讓大家覺得老了也能活出價值,活出美好。”

  探索社會組織

  分包式助老服務

  居民種植的小番茄、秋葵、空心菜

  為老服務中心的四樓連廊是一處露天的屋頂花園,2位居民正在培訓師夏玎的指導下培育夏苗,一旁的籃子裡裝著剛剛採摘的新鮮秋葵、小番茄和迷迭香。夏玎來自社會組織依米陽光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畢業於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的她,如今是一位扎根社區的園藝師,教社區老人和陽光之家的殘障人士養花種菜。通過每周一次的園藝課,居民從蔬菜的播種開始學習,一直到育苗、養護、採摘,獲得心靈療愈的同時,採摘的新鮮蔬菜則能提供給留下長者照護之家和社區食堂,讓老人們嘗鮮。

  居民在培訓師指導下培育夏苗

  范悅介紹,中心依托上海市養老服務平台和長寧區智慧養老大數據平台,與新華街道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綜治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實行資源共享、服務互通,由此“一口氣”引入了10余家社會組織作為合作伙伴,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提供老年公益課程。

  人氣頗高的烘焙坊每節課的名額都會“秒殺”

  相較“社區能人”們更偏愛好性質的活動,社會組織帶來的服務更聚焦專業領域。在南四樓認知症專區,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上海歸去桃花源心理輔導中心就帶來了專業的訓練項目,可對輕中度認知障礙患者提供專業康復和照護,這也是新華路街道作為上海首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引入的一項特色服務。在專業志願者的帶領下,社區老人跟隨音樂節奏一起做手指操,日間照護區還有數十種“非醫療認知症干預手段”為老人們實現認知障礙的早發現、早預防。

  認知障礙康復訓練,利用牆面每一寸空間

  記者注意到,中心的走廊牆面都被充分利用:“看顏色說字”項目將“紅”字用藍色顯示、“綠”字用黃色顯示,老人們路過能隨時自助玩游戲鍛煉反應力﹔“看圖說不同”引導居民在兩幅手繪美食中迅速找到不同食材……歸去桃花源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張驍瑾介紹,包括音樂療法、學習療法、游戲療法、園藝療法、運動療法等,都因地制宜利用中心的牆面和地面空間完成,“螺螄殼裡做道場”將康復訓練運用到每一寸空間。


(責編:嚴遠、軒召強)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