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5 发表于 2024-07-24 15:33
原标题:共治,“绣”出首都新美景
既有繁华的CBD,也有幽静的四合院;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也有逐梦而来的“北漂”。林林总总、千条万缕的烦心事儿,大都发生在基层、落在街巷中。治理城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为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解忧排难,去年以来,北京市在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中,注重下移治理重心,努力推动各类资源和力量向基层用力,有效汇聚起磅礴的共治力量,筑牢了城市发展之基。
71.73万名在职党员全部回居住地报到——
“社区里年轻党员多了”
走进昌平区回龙观龙泽苑社区,几位居民正在簇新的智能快递箱前取包裹。输入密码,快递箱弹出,轻松便捷。“家里没人时也不用担心了,也没有咣咣砸门的吵闹了,非常方便。”居民高兴地说。
今年5月,邮政系统在职党员王军回到龙泽苑社区报到。当了解到社区2000多个老旧信报箱基本处于闲置或废弃状态,居民意见很大,社区也没好办法时,他将居民需求反馈其所在单位党支部,利用邮政自身优势和资源,将社区信报箱全部更换为智能快递箱,受到小区居民的广泛赞扬。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革说。为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资源和能力,更好地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北京市积极深化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基层。
回龙观地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是京城有名的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社区以前也常组织活动,参与者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党员,如今在职党员来了,年轻人多了,社区服务增添了新生力量,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力也大大增强。”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伊然欣喜地说。
为了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作用,龙泽苑社区党支部按照“居民所需、党员所长”的原则分类设岗,当好政策法规宣讲员、社区发展参谋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等。在职党员张颖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报到当天,社区正准备对孩子们开展科学小实验培训,她便主动联系2名博士协助社区开展活动。因为专业教师的加入,活动参加人数由原定的20人增加至40人。
石景山区广宁街道与冬奥组委驻地所在的首钢西十筒仓仅一墙之隔,社区居民参与冬奥热情很高。今年4月起,冬奥组委先后有1名部级干部、8名局级干部及20余名党员干部以在职党员身份到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报到。在在职党员的帮助下,高井路社区党委确立了建设冬奥社区的目标和路径,组织了冬奥项目现场体验、冬奥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促使地区交通、环境、文化品位等整体提高。
目前,北京全市71.73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回居住地报到,并通过公开承诺、建言献策、参与社区治理、开展为民服务等形式,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1.5万余名干部任“街巷长”——
细针密线扮靓“责任田”
沿着北京地铁2号线宣武门地铁站往南走300米,就是达智桥胡同。这是全市首条居民自治步行街,青砖、灰瓦、红木门、雕花窗,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让古色古香的胡同演绎出别样的热闹。
去年4月,西城区广内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高波,成了这条胡同的“街巷长”,专门负责指导街巷环境整治和管理工作。自从有了这个身份,高波就与达智桥胡同分不开了,他的手机电话公示在胡同口,居民们遇到问题总会找他来帮忙。
背街小巷是北京城的面子,也是北京老百姓的里子。为更好地发现问题、处置问题,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在全市推行干部担任“街巷长”制度,努力增加基层力量。
街长一般由街道处级、科级干部担任,巷长一般由街道科级干部和驻地科、队、站、所的负责人担任。目前,全市已选派“街巷长”15464人,负责及时发现、协调解决街巷环境问题。
担任达智桥胡同街巷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后,高波面临的情况颇为棘手。达智桥胡同只有186米长,却有数十家店铺,摊位林立,遮阳伞一把挨着一把,原本可容两辆车并行的胡同,行人只能排着队走,居民出门只能看到“一线天”。
高波通过“吹哨”,协调各方,拆除违建,清理违规经营,修缮房屋,重铺道路,使胡同重新变得敞亮。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还管网格和绿地”,作为街巷长,按照规定,高波每周要到“责任田”里巡视,做协调督促、穿针引线的工作。有商户私自改造窗户准备进行售卖,他迅速联系城管执法队到现场,促其恢复原貌。有腾退房屋年久失修,他迅速联系相关部门,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居民出行安全。
今年初夏时分,几只降生在北京旧胡同里的雏燕,吸引了南来北往人们的目光。“燕子跟人一样,都拣好地儿住。要不是这条胡同整治了,小燕子才不会来搭窝呢。”86岁的居民邱叔璜说。
2.3万余名群众担任“小巷管家”——
城市治理有了更多“绣花匠”
今年64岁的梁萍家住东城区龙潭街道。去年4月,她头上多了一个新头衔:夕照寺西里路的“小巷管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不能只靠党组织单打独斗,也需要把群众力量吸纳进来,共同破解难题。
为更好地推进共治共享,北京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实践中,积极推广“小巷管家”社会动员机制。
目前,全市已招募2.3万余名“小巷管家”,基本都由在辖区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市民担任。他们履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等职责,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为了当好‘小巷管家’,我参加了街道组织的3次培训。”梁萍说,每天早上,她都要到夕照寺西里路上走一圈。为了把负责的这条小巷管理好,她还绘制了小巷地图,上面详细地标注了党员数、低保数、残疾人等情况。
参与其中,梁萍也找到了发挥余热的舞台。今年,东城区表彰了107名优秀“小巷管家”,梁萍名列其中。各街道还积极在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制定规定,激励“小巷管家”担当作为。“街道实行‘小巷管家’积分奖励制度,一年多下来,我已经积了1000多积分了,兑换了街道给我们购买的家政服务和一些生活用品。”梁萍说。
“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石景山老街坊”……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健全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引导和鼓励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引领各类组织、各种力量“跟着干”,涌现出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这些身处第一线的城市治理“绣花匠”,来自群众,直面群众,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作用显著。(记者 孙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