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桥林街道: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宜居新城

阅读: 16 发表于 2024-07-31 19:47

 

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准确把握推进产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重点,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工作,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一步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社会治理”中,有民生之需

前不久,浦口区桥林街道乌江社区工作人员邵亚南在日常巡查时,发现一条居民出行必经之路的中间处井盖开裂、凹陷,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乌江社区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应急抢修,当天就铺设完毕。

这是该街道推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化于未发 止于未诉”,让群众难题“不诉就解决”的一个生动场景。桥林街道聚焦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高频共性、季节周期及重点领域诉求,从“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向“主动治理、未诉即办”深化,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在开口前、解决在家门前,不断提高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诉即办”提升了桥林为民服务的“温度”,文明新风尚则吹遍千家万户。

“昨天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带着家人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看,我的积分又增加了。”“我要努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争取下个月的比赛中拿个好成绩,给我加分!”

这个场景是桥林将积分制作为乡村综合治理“助推器”的体现。林蒲社区在积分制管理下,村务公开透明,村民积极主动参加村庄规划讨论、集体土地出租决策、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工作,积极为村庄发展贡献个人力量。在大家的努力下,社区打造近1.2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和宽体大棚,带动周边50余户个体种植蔬果,村民和村集体“双富”,村集体收入增加,又给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发展大计”里,有民生之重

这个端午,有了“月薪”的张大姐感觉要比往年轻松很多。一直以来,她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在外挣钱养家,在照顾家人的同时,也希望能有一份收入。于是,家住百合社区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站为她匹配了社区居家养老岗位。一段时间下来,张大姐在胜任这份工作的同时,由原来的就业困难人员变身“月薪族”,家庭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

张大姐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自百合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办以来,已为90多人在“家门口”解决了他们的谋生问题。

“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是桥林实施精准服务,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就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生动一角。街道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直达基层,让人与岗“精准对接”,让群众就业创业有门路、技能提升有渠道、幸福生活有保障。今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16场,新增城镇就业达600多人。

“安全底座”上,有民生之要

粮食是固国之本、经济之基、民生之要。农业稳定、粮食安全,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更大的主动。

近日,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里,一台台插秧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以前拔秧如求神,如今起秧如翻书;过去插秧腰酸背痛面浮肿,现在插秧如兜风。”随着小麦全面收割完成,夏耕夏播随之全面铺开,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夏粮的首战告捷,让当地种粮大户们记忆犹新。二十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将一片片金黄的小麦收割、脱粒、进厢,打捆机紧随其后回收麦秸,再将成捆的秸秆快速运走,切身感受到了高效率、高品质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桥林街道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方面,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持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让更多“良田”回归“粮田”,切实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落到实处。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桥林街道在抓成方连片高标田的同时,科学编制以西红柿等瓜菜为主导产业的空间规划,做强“土特产”文章,以此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目前周营村、林蒲社区都建成超1万平方米瓜果种植大棚,棚内采用“小番茄+”果菜轮作种植,做到“土地不留空,季节不留闲,栽种不留缝”。如今桥林的“沁浦营坊”“垅上田园”“一盏高汤”等农产品也在市场走红。

村集体经济强了,才有补齐民生短板的底气。近年来,桥林街道各村(社区)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把集体经济大部分收益用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村民生活质量提升,不仅对供水管道实施了改造,还改善了医疗条件,建起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打造幸福生活家园。一件件实事好事,真正实现和群众“零距离”“心贴心”。

增进民生福祉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面对新的向往和新的形势,桥林街道将在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