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6 发表于 2024-08-04 14:26
4月3日下午,记者在武城县广运街道果里村公共祠堂,见到了来祭奠母亲的孔令辉、孔令杰兄弟。今年正月他们的母亲去世,完成出殡仪式就将骨灰盒安放在祠堂里。不办酒席,不雇鼓乐,一场葬礼下来全部费用仅3000多元。
“我们村的公共祠堂共5间平房,只占不到1亩地。村里老人去世后骨灰全安放在这里,不再往农田里安葬。”祠堂管理员刘中山参与了祠堂的修建,也见证了果里村这些年风俗变迁。
“中国自古便有入土为安的殡葬传统,墓地在一些地方成为评判子女是否孝顺的标准。一些农村还存在亲人去世火化后二次装棺下葬的情况。”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潘红春说,除了占用大量耕地,传统殡葬方式还附带着繁缛的殡丧陋习,给村民带来沉重负担。
省民政厅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对花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式葬式接受程度低,但对公共祠堂、骨灰纪念堂等比较认可。许多县以兴建村级公益性骨灰堂为突破口,在骨灰安置设施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殡葬,通过骨灰堂建设奖补政策,让骨灰安葬实现了由“入土”到“入室”的转变。目前,全省各处兴建的乡村骨灰纪念堂已有3500余个,公益性公墓也达到5万余处。
“骨灰纪念堂有点儿像传统祠堂,同村人去世后放在一起,有归属感,祭奠时也比较方便。此外一些村还在纪念堂前建立遗体告别室,让治丧活动变得更加文明。”潘红春告诉记者。
骨灰纪念堂的兴建与维护,离不开各村的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帮忙张罗村里的红白喜事,在引导生态殡葬和节俭治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红白理事会一般由村民相约产生,有明确的会长、副会长、理事,制度完善,分工明确,一些红白理事会还专门制定了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章程,约束村民的殡葬治丧行为。临邑县刘江村祠堂看守人赵世元说,村里谁要是不按照红白理事会章程办事,大伙儿都不帮着忙活他家白事。
据悉,全省已有9300个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各村丧葬风气为之一变。以临邑县为例,该县各村红白理事会成立后,每场丧事前后大约能节省开支4000-8000元不等,全县每年死亡3400多口人,能节省近1700万元的开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