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4 发表于 2024-08-22 14:41
本报记者 储慧静 朱婕妤
3月的大连,春寒料峭渐退。迎着灿烂暖阳,辽宁省沈阳市2019年海葬活动拉开了序幕。3月16日,沈阳市2019年海上公祭启动仪式暨第一批骨灰撒海活动在大连港举行。当天共有28例骨灰撒海,73名家属从沈阳乘车前往大连参加公祭活动。活动现场聚集了不同年龄段手捧鲜花的家属,从20出头的年轻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还有拄着拐杖的家属,都来送别亲人最后一程。
14点48分,启动仪式开始。辽宁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张向东、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马林、沈阳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尹玉砖等出席活动。马林在致辞中表示,海葬是推行绿色殡葬的又一有力举措,倡导厚养礼葬、逝有所安,有利于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很大程度上减轻群众办丧经济负担。家属代表宣读了海葬公益倡议书,号召市民倡导绿色安葬新风尚,推行文明祭扫新方式,培育环保节俭好风气。之后,家属分批上台,被授予寓意思念、祈福、平安的黄丝带。
15点12分,海葬船船长郑重接过沈阳海葬的旗帜,鸣笛声随即响起,准备起航。家属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登船,一旁的海鸥不停在海面上空盘旋鸣叫,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海葬船徐徐出港。船舱内早已布置成一个小型告别场所,家属聚集在此,在司仪的主持词中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家属将亲人骨灰装入降解罐内,附上纸鹤、花瓣等纪念品,降解罐的盖子上插上鲜花,在系紧罐子两侧固定的绳子后,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在操作台认真做准备工作的孙女士,一说到过世的母亲,依然哽咽。她与二哥、妹妹、妹夫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她的母亲老家在烟台,生前一直住在沈阳,落叶归根是老人最大的心愿,选择海葬是老人自己想到的方式,大海成了连接母亲与故乡的重要纽带。孙女士动容地说:“希望以后我们在有海的地方说说话,母亲就能听到。”
16点整,海葬船到达指定撒散海域。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家属在船边,通过绳子将降解罐缓缓放入海中,并向大海抛撒花瓣。很快,降解罐和花瓣便消失在海面,海浪带着生者的祝福翻滚向更远的地方。有些家属忍不住流下眼泪,有些家属低声祈福,有些家属紧盯着波浪起伏的海面若有所思……这群人中,也有像杨忠全老人一样,是来出海祭祀的。今天,他在儿子的陪同下,到海上缅怀骨灰撒海的老伴。杨忠全表示:“我来自工人家庭,是个共产党员,我觉得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海葬既节约土地,又绿色环保,还能减轻家中负担,多好呀!”出于安全考虑,相关制度规定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不得再上船出海祭祀,所以这可能是70岁的杨忠全最后一次跟船出海祭祀了,他说必须得来。杨忠全回忆,2016年他为老伴办理撒海事宜时乘坐的还是小船,如今船升级了,变得更大更敞亮,面朝大海更觉得开阔释然。最后,杨忠全把早已准备好的花瓣撒向大海,并把黄丝带系到了船边的栏杆上。
16点50分,海葬船平稳返回岸边,家属依次下船。结束所有行程后,王兰香三姐妹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选择海葬是我父亲多年的愿望。多年前,他从媒体上看到海葬介绍后不止一次跟我们姐妹说,一定要满足他逝后海葬的愿望。”王兰香说道,“父亲说,海葬可以满足他想要环游世界的梦想。”一开始,子女们对父亲的想法还心存顾虑,可他反过来安慰家人,表示海葬形式简单环保,更不需要繁琐的祭祀仪式,跟得上时代发展。“父亲生前说,‘当你们出去环游世界的时候就能想到我。’”王兰香微笑着说道,神情坦然。“正是今天参与了整个海葬活动全程,面朝广阔的大海,我觉得心胸开阔。如今政府政策扶持到位,更觉得父亲的选择是多么正确。”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家还会再来大连出海祭祀,平时则通过网上祭祀寄托哀思。据悉,沈阳市当地还有3处海葬纪念碑可供祭祀。
全程参与海葬活动的马林表示:“很震撼,很惊叹,没有想到群众对海葬的认可度这么高。”沈阳市海葬活动可以追溯到1997年,每年的3月至10月都会如期开展。2012年起,沈阳开始实施骨灰海葬免费政策,免费提供包括3名随行家属在内的往返租车、租船服务,骨灰降解容器、花束、花瓣、一次性手套、专用绒布袋等海葬物品,集体殡仪服务等,并为每个家庭颁发海葬证。2017年起,沈阳市海葬补贴标准提高到1700元/例,其中400元的补贴款直接发放到家属手中。22年来,沈阳市海葬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倍增长。2012年至2018年,有近1.46万逝者魂归大海,累计4.17万名市民参加了骨灰撒海活动。2018年有7905名群众参加骨灰撒海活动,有2466例骨灰撒入大海,占全省海葬总量近三分之一。今年以来,已有5400余位家属已预约参加,预计要举办50余次骨灰撒海仪式。
除了海葬,沈阳还在积极推广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基地生态安葬形式,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形式的骨灰,给予家属1000元/例的奖励,给予承办安葬服务的公墓单位500元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