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3 发表于 2025-07-06 00:27
何寒莺:农运担先锋 谍战立奇功
【生平简介】 何寒莺(1908-1930),江苏常州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组织天宁寺佃户的抗租斗争。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工作时秘密从事党的通讯工作,1930年8月因身份暴露在南京被捕,同年9月牺牲于雨花台。
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坐落着“天宁寺佃户抗租斗争基点”纪念碑。1927年10月,中共武进县委以此为基点,领导了天宁寺佃户的抗租斗争。这场斗争的参与组织者之一,就是共产党人何寒莺。
何寒莺原名何文涛,生于常州城内一户布商家庭,是家中的独子。他自幼聪明活泼,文思敏捷,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小楷字,并精于刻油印蜡纸。1926年秋,接受革命进步思想的何寒莺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武进县委委员,1927年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常州城乡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就在这一年,中共武进县委正式成立。武进县委成立后不久,为进一步贯彻八七会议作出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常州秘密举办了“三抗”(抗租、抗捐、抗债)斗争训练班,训练农运骨干队伍。许多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活动在武进东南乡,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斗争。何寒莺被组织安排在潭庄小学当教员,白天教书,晚上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进行调查研究,发动抗租斗争。
当时,武进东南乡一带的佃户大都租种常州天宁寺的庙产。天宁寺不按实际面积收租,多收租额。何寒莺与同志们帮助佃农具体算账,响亮地提出“退清浮收田租后再缴租”的口号。同年10月,潭庄村的天宁寺佃户联名呈文向县政府控告天宁寺冒收租额、剥削压迫佃户的罪行,要求清算天宁寺两年的浮收。中共武进县委还组织发表文章,号召“种天宁寺田之农民同胞群众团结起来,向不劳而获之地主夺回我农民应享之权利”。此后,天宁寺佃户的抗租斗争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持续近3年,成为全国秋收起义的组成部分,既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又扩大了中共党组织的影响。
何寒莺不仅在地方农运中冲锋在前,在地下战线也同样立下奇功。1929年春,他奉命打入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建设设计科任文书,他利用敌机关名义,邮寄、转送革命宣传品及函件,并在铁道部大门对面秘密设立了中共江苏省委与中共南京市委的联络站,亲自负责文件传递。他还利用同乡的关系,发展南京东亚印刷局职工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互济会”,并编写宣传品秘密印刷,通过印刷局散发出去。
1930年8月7日,国民党密探在中央大学校园内逮捕了该校中共党支部书记黄祥宾,不幸搜出何寒莺给上级党组织汇款后写的信。两天后,何寒莺也被敌人逮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敌人问他是哪里人,他高声回答“我是中国人”。同年9月18日,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在雨花台慷慨就义。
『红色接力·征文选登』
丰碑矗立 见证你的伟岸
行走在雨花台烈士陵园,湛蓝的天空一片明净,映衬着大地的伟岸,在天地之间,巍然矗立着象征雨花英烈精神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展陈着179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这其中,常州的何寒莺是武进农民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中,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组织工人、农民奋力抵抗反动势力的统治。此后,他又打入敌人的内部,转送革命宣传品,亲自负责文件的传递。他还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编写宣传品印发出去,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普通民众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被捕后,他坚贞不屈,敌人问他是哪里人,他高声回答“我是中国人”,他在雨花台慷慨就义时,年仅22岁。
穿越历史的长河,仿佛依旧能看到烈士们洒下最后一滴鲜血,带着最后一丝微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们的事迹却永耀光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多少像何寒莺一样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面对矗立的纪念碑,我怀着这份深深的敬仰,向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作者:朱昱伊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三(7)班】
指导老师:施瑶
家乡英烈教给我理想的意义
每年春节,爸爸会带我回老家常州。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家乡的雨花英烈何寒莺的生平事迹。他出生于常州,牺牲在南京雨花台,两个城市都留下了他的斗争足迹,他牺牲时年仅22岁。
在我眼中,这位家乡英烈不仅是个英勇的人,也是一个与敌人周旋斗争的能手,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在革命斗争中,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深入农民家中,帮助他们提高觉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租斗争。他还是潜伏敌人内部的英雄,深入反动派政府,为革命活动传递消息,甚至在敌人眼皮底下设立了情报联络站。如果不是因为党组织遭到破坏,他或许可以一直成功地进行地下情报工作。在被捕后,他在狱中坚贞不屈,一句“我是中国人”气壮山河,足以让敌人心惊胆寒。
何寒莺逝世的时候只有22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年华,我想,他的种种斗争经历或许远要比书本上介绍的更为精彩,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他的慨然赴死,他的一往无前,都让我心中感到无比震撼。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的火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