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7 发表于 2024-07-28 05:33
万千和平声 满纸家国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9年至2021年观众留言报告
■王然 郝振国 解放军报实习记者 吴晓婧
9月18日,观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李博 摄
“铛、铛、铛……”12月13日8时30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内的和平大钟准时响起,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击大钟13下。
寓意着牢记国耻、珍爱和平的钟声回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国殇、民族之痛。
“撞响和平大钟的那一刻,内心涌起神圣的责任感。”参观完纪念馆,满眼泪水的拱娜在留言区域一张写字台前拿起笔,写下“勿忘国耻、发奋图强”8个大字。拱娜是一名老师,这是她第二次参观纪念馆,她希望和学生分享在纪念馆里看到的内容。
自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仪式固定举办地后,越来越多的观众来纪念馆参观。像拱娜这样的参观者还有很多,他们把参观感受以书面留言的方式留在这里,留下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质朴的和平祈愿刻在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真挚的家国情怀写在留言簿里。日前,纪念馆联合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对2019年至2021年的观众留言基本情况及文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了一份交互性的研究样本。
2021年国内外观众的留言高频词词云图。 李晓慧 制图
每年观众超百万,青少年观众占比超过80%
“让观众参与撞钟仪式,是希望他们在庄严的仪式中有一种沉浸感,真正体会‘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意义。”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过去的苦难、现在的使命、未来的梦想,此刻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正如纪念馆里一位参与撞钟仪式的观众留言所说:不能忘记前辈的牺牲,因为那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年参观人数曾高达800万人次。2020年起,纪念馆实行预约参观机制,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年均参观人数仍保持在100万以上。
在纪念馆历史陈列厅尾厅的黑色长桌上,一排留言簿安静摆放。从陈列馆走出来的参观者,大都会在这里驻足,捧起留言簿阅读,或者提笔写下心中的感想。
2019年至2021年,纪念馆共收到观众留言221939条,其中国内观众留言220375条,境外参观者留言1564条。从年份来看,2019年收到观众留言146432条。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纪念馆采取闭馆、限流等防控管理措施,参观人数和留言人数有所减少。2020年收到观众留言29724条,截至今年10月23日,2021年收到45783条观众留言。
“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参观完纪念馆,我们都应该记住,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能被遗忘,愿世界再无战争。”一位17岁的青年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海量留言数据库中,如他一般的00后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留言群体。
统计显示,到馆参观留言观众年轻化特征明显。国内外留言观众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中90后留言观众占比最高且呈逐年增长趋势,90后和00后留言观众总占比超过80%,是毫无疑问的留言主体。
一条条留言,写出参观者对84年前南京大屠杀惨案遇难者的悼念与对祖国强大的期盼。留言观众中,有的甚至还不太会写字,在留言时注明是母亲代写:“第一次跟妈妈一起过来,我很难过,愿世界和平。”稚嫩的话语传达着观展后的美好愿望。
青少年观众在参观之后有了更多思考。一位25岁的观众留言:“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与她有同样感慨的留言不在少数,许多年轻一代在留言中抒发内心的悲痛之后表示要努力奋斗,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后人要做的是铭记过去的苦难,艰苦奋斗,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80后留言群体大多已为人父母,尤其愤慨于战争对家庭的摧残。一位34岁的观众留言:“满心难过。那么多的人啊,看到牺牲者中有那么小的孩子更是难过得不行。作为一个母亲无法忘记。”年纪相仿的另一位女性带着孩子观展后留言:“我是来自河北的一名护士,也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今天带家人来感怀历史,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教育儿女成为国家栋梁。”选择纪念馆作为子女教育地点的观众不在少数。许多人留言表示,等孩子们长大了,一定要一起来参观纪念馆,告诉他们和平来之不易,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建设美好明天。
根据年龄分析发现,国内年轻女性群体对历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90后和00后的国内留言观众中女性占比达59.77%。留言观众覆盖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学生,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军人、政府公务人员、个体及商业服务业人员、农业劳动者及普通工人、自由职业者、离退休人员等群体。
2021年国内留言观众的年龄结构。 王鑫 制图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是高频留言主题
纪念馆不仅是史实展示之处,更是记忆重构之所,帮助参观者实现从“观感”到“情感”的转化,在回溯战争创伤中延续和平与大爱,在铭记屈辱历史中体悟国家今日之富强。
数据显示,“历史”“铭记”“和平”“中国”“忘记”是国内外观众留言中的高频词。其中,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留言高达6.7万多条,成为留言最多的主题。“和平”一词与大多数关键词联系紧密,表明不少观众在参观时对和平有了思考。
“从高频用词中不难感受到参观者共同的心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安家才能好,“爱家”和“爱国”相一致的家国情怀在留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吾辈当自强”出现6564次,“振兴中华”出现14409次。
“国耻”“牢记”“初心”“使命”“自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等关键词处于语义网络结构的中心位置,许多观众表示要“缅怀先烈”“把我们的国家守护好”。
不少观众在留言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我的国”“愿我的祖国繁荣富强”“我要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愿祖国越来越强大”。来自云南的21岁学生朱敏这样写道:“记住历史,不是去仇恨,而是激励自己更好地前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护我们的家园,珍惜和捍卫我们想要的和平。”
纪念馆以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向国内外观众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推动“南京大屠杀”从民族记忆上升为人类共同记忆。
2019年,来自72个国家的国外观众到馆参观,留下上千份留言,涵盖了27种语种。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名博士后说:“南京大屠杀惨案让我潸然泪下,我强烈谴责日军的暴行。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希望未来世界充满和平。”来自南非的Ryan写道:“在中国居住3年,看到这些居民曾经遭受的破坏和心碎,我更爱这个国家。感谢纪念馆让我更了解历史。”
很多国外观众在参观后,才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留言汇总频繁提及“同样”一词,并与“大屠杀”“铭记”“历史”“未来”等词密切关联,表达了“感同身受”的同情与对人类和平的祝愿。
2021年国内留言观众的职业分布。 李晓慧 制图
纸短情长,未来会把观众留言数字化
每一份观众留言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份留言背后都是一次直达心灵的共鸣。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留言内容各有特点。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历史纪念日,到馆观众以抗战事件为契机留言抒发感悟:“九一八事变,是国难的开始;南京大屠杀,是国难的延续;中华儿女,请团结一心,不忘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清明节期间,许多观众来馆祭奠受难同胞:“清明祭英灵,感谢如今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明节不只祭已故家人,更祭八十多年前遇难的无辜同胞。”紧扣历史事件的留言彰显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广泛普及。
战争的烟云虽已消散,但历史不容忘却。只有敬畏和正视历史,才能真正拥有和平。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所说的“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句话被众多观众在留言中提及。不少观众留言感谢战时伸出援手的国际友人,发出“我们身处和平之中,但世界仍有战火”的感慨,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国际主义和世界和平的心声。
重温昨日的历史耻辱,是为了汲取今日奋进的动力。近年来,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倾注心力,坚持国家站位、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持续不断向世人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同时,纪念馆注重提升参观群体的参观体验,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结合历史纪念日,开展模块式、分众化的教育项目,常态化举行“和平颂”情景演出等活动,讲好抗战故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故事、中国同胞守望相助故事、战后审判故事等,不断增强展览的叙事效果。
“留言是连接纪念馆和观众的纽带,从中可以看到观众的心声,了解观众的需求,掌握观众的动态。留言纸短情长,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展览、教育和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纪念馆副馆长时鹏程表示,下一步将推进观众留言数字化,把留言保存好、分析好、利用好。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张建军表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世界人民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纪念馆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史为鉴,接续努力,把场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好,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2021年国内外观众的留言主题及关键词。 刘韵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