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 发表于 2024-07-28 12:17
原标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本报记者 李晓林
年近七旬的曹凌是南京建邺区一个业余越剧社的负责人,每周她都会和剧社的姐妹们来到附近的建邺区文化馆进行排练,文化馆的排练室虽然不少,但是区里的业余团队更多,想多一次排练都排不上号。这几天她听说文化馆建了新馆,但距离老馆较远,不免让她有些发愁。建邺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她,虽有了新馆,但老馆依然会保留,还会一如既往地为附近居民提供服务。
清醒的认识:要有勇气和担当
江苏省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用数字说话应该更有说服力。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底,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64.83万平方米,文化馆总建筑面积37.74万平方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185.58万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仅有870平方米。到2012年底,全省有99个公共图书馆、81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数量均列全国第一;文化站达1300个,总建筑面积231.80万平方米;村(社区)文化室达21892个,总建筑面积411.49万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近1200平方米。200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率先全面实现免费服务;如今,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乡镇文化站实现100%免费开放。
不过,数字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各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同时,“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由于有了国家财政支持也全面推开。但是,建起设施,打开大门,就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吗?江苏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清醒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创新的方法,让这个文化大省的文化服务覆盖每一个角落,更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王世华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深知知易行难的道理。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完成任务式的工作与出于自觉的努力在成效上显然很不一样。他表示,公共文化服务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影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环境,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勇气和担当,要把老百姓是否满意作为工作成败的晴雨表、试金石。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作要“实”,要把原则要求和发展思路转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和活动;方法要“活”,要把“鼓槌”敲到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新的发展的“点子”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化;态度要“诚”,公共文化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积极的态度:
让百姓感受到家的温暖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走进苏州,人们会发现原来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如此和煦温暖、多姿多彩。如果留心一下,其实可以发觉苏州人骨子里有一种骄傲,这种骄傲源自于一种文化自信,这种骄傲也敦促着他们要把工作做到完美。
泰元社区是苏州市相城区的一个普通社区,由5个村拆迁后撤并而成。这里的社区中心并不大,却透着江南文化固有的精致,更充溢着家的温暖,就连每个功能区的名字都与传统的文化室不同,比如弈茗乐园、博客中心、本色生活、社区书房等。中国结、插花等小工艺品让每一个角落都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天台的阳光吧就像一个小小的园林,楼下的书场每天都吸引着社区居民一饱耳福,“泰元人家”里有居民们自发捐献的老物件,门前的空地只有百十平方米,也被布置成漂亮的小舞台。在这样一个文化空间里,幸福感油然而生。在苏州城乡,不管是星罗棋布的文化馆(站)、图书馆(分馆)、博物馆、名人馆,还是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主要服务手段的“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市文化馆与全市93个文化馆(站)相连接的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以及苏州市“公共文化有线数字互动平台”等,都让人们感到公共文化服务就在身边。
说起苏州人的做事态度,江苏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官天涛记忆犹新。与苏州的其他地区相比,上世纪80年代撤县建市的张家港虽然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却相对薄弱,要想迎头赶上甚至超越,人才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于是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人才。经过几轮筛选,每个门类选择了两人邀请到张家港进行现场PK,比赛结果当场宣布。让人感动的是,除了与获胜者签合同,有关领导还当场向另一人颁发奖金,并鞠躬致谢。这样的诚意与气度,怎能不引得“孔雀东南飞”?
2011年5月,苏州市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苏州最终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为创建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他们并未为此大张旗鼓地庆贺,而是又把目光投放到了示范区长效管理的工作上。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表示,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是苏州的独特品牌,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文化繁荣作为提升发展的第一依托,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代苏州的一项时代任务,网络完善、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更高层面上彰显了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进程。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完善体系、提高效能的路径和方法,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升级版”。在已经出台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30多个政策文件和众多制度研究成果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炼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基本措施、基本政策,有条件的还要上升为地方立法、地方标准等制度性文件。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也表示,要进一步增强惠及全民的服务供给,全市每年推出新创优秀群众文化作品不少于200个,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展演、展示、讲座等活动达8万场次以上,惠及居民7000万人次以上。
创新的方法:
增强公共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在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前,苏州已经是江苏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2011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于2012年初命名了首批12个示范区,包括苏州市、无锡市以及南京市江宁区等10个县(市、区)。去年,江苏省又启动了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工作,南京市、镇江市以及南京市建邺区等15个县(市、区)被列入创建名单。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走进镇江市润州区,会发现在社区的古街老巷中,有“街巷剧场”就近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居民们按年龄段分成多个文艺活动团队,利用空余时间排练节目。这些节目以戏剧、三句半、快板、小品、情景剧等为主,演员与台下观众都是老街坊,居民搬个板凳就可以看演出,还可即兴发挥上台表演,台上台下互动频繁,其乐融融。
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一位大姐很遗憾地告诉记者,她本来是来领晚上合唱演出的票的,可惜都分发完了。南京市文化局副巡视员李为民介绍,南京市近年来实行了“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以“不停演的广场、不谢幕的剧场”为标准,以市里组织的“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区全年演出近千场,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过万场。这一计划也带动了全市各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打造出具有区域特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幸福鼓楼、魅力雨花、江宁之春、秦淮之夏等。建邺区还提出建设“10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设施不仅覆盖到社区,还要延伸到楼盘,所以,像前面提到的曹凌老人就不必担心以后没有活动的地方了。
像这样的创新举措在江苏各地不断涌现。常州市结合多方资源建立了该省第一家电视图书馆,这是“虚实结合广覆盖、信息服务全天候”的图书馆发展新理念的产物;连云港全市201个社区与300余家企业结对共建,实施开展社企共建、馆社结对、文化资源配送、文化辅导员进社区等制度;南通市紧紧围绕“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博物馆文化”等城市个性文化,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建设“环濠河博物馆群”。此外,东台市的群众文化合作社、“哈哈周末”百姓舞台,邳州市的“活力邳州”百姓大讲堂、大舞台、大擂台系列活动,昆山市的“新昆山人俱乐部”,泗阳县的“百姓剧场”,盐城市的“盐渎风”以及镇江市的“文心系列公益活动”等,都是以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举办的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的文化活动,从而提高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