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1 发表于 2024-08-10 20:0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特大城市的主城核心区,南京市秦淮区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交出了一份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命名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的通知》,命名秦淮区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为南京唯一。面对老龄化的共性课题,秦淮区突破老城区空间和资源制约,打造“嵌入式”养老综合体,营造“最有烟火气的养老家园,没有围墙的医养服务”,让辖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医养结合工作提供了“秦淮经验”。
嵌入式养老 “一碗汤”距离呵护“夕阳红”
郑和公园是周边居民青睐的公共社交空间。公园里的养老院——悦华洪武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则是周边老年人钟情的第二客厅。
2月26日中午,一楼餐厅里先后来了80多位老人。毛豆烧鸡、啤酒鸭、香菇蒸鱼块、芹菜炒干丝、番茄炒蛋……选择“四菜一汤”,刷上市民卡。“这里环境好、讲究营养、口味好,吃不腻!”78岁的王凤林日常都会骑上电动车来这里,在这里吃了4年多,家门口的小餐馆他都不愿去了。
为何这里人气如此高?除去地处闹市公园里的“高颜值”之外,“一站式”的服务功能是核心吸引力。这一街道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置了中心厨房、中医康复、智慧养老、邻里中心、志愿服务、老年大学、运营中心、特色照护八大功能,可满足老人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疗管理、精神关爱等一系列需求,其居家、社区、机构集成嵌入式医养模式领风气之先,在全国推广。
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可释放空间资源有限。能在市中心公园里建设养老综合体,得益于秦淮区政府果断“让利于民”。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原址是一座闲置的老图书馆,1500平方米的面积,一年租金就可达200万元。秦淮区把这块地腾出来,通过招投标,免费提供给养老服务机构使用。“房租的减免给我们减轻了负担,也给了老人更多的实惠。”该机构负责人刘湘梅介绍。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但养老不离家仍是众多群众的现实需求。嵌入式布局、一站式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一碗汤”的距离,满足了老人享受家门口服务、安心在家养老的心愿。
位于寸土寸金的新街口地区,俞家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螺蛳壳里做道场”,助餐室、娱乐室、助浴间、老年大学教室一应俱全,还设置了日托、短托床位。在社区居民孙为民看来,这一服务中心就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老人构建贴心服务,秦淮区以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节点,搭建“1+N”养老服务圈。聚合社会资源,通过共建、特许、民办公助等模式,建成14个养老服务综合体、67个3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养老站点全域覆盖的完美闭环,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刚性支撑。秦淮区将养老服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编制《秦淮区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秦淮区深化“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引领性文件21份,在老城区将养老用地提前纳入城市更新规划。新建住宅项目中,按照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每年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近1万平方米,占全区规划用地10%。近年来,在南部新城规划设置红花路、大明路东等4处居住社区中心,养老服务设施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
融合化布局家门口养老“有医靠”
“今天我们的门诊量突破了1000人。”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大厅里人头攒动,顾濮宁副主任正和求医问药的居民打招呼交流日常,很多是家门口的老熟人。这个社区医院服务辖区4.9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4万人,去年门诊量超27万人次。大光路街道的人口结构是秦淮区的一个缩影。秦淮区的老龄化程度全市最高,全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21.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0.79%。
全域面积49.11平方公里,秦淮区是全省面积最小的区,用地用房资源稀缺,但医疗资源是一大优势。辖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50余家,其中省中医院、市中医院等三级医院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置老年医学科、老年康复科等优势专科。全区每万名老人拥有床位数554.6张,执业医师数332.6人、执业护士数407人,均位居全市首位。
嫁接优势资源,实现赋能增效。秦淮区完善三甲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网,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医防结合服务链。2015年,秦淮区率先在全省制定《秦淮区社区家庭“医养融合”医疗服务规范》。2019年成功创建江苏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目前,秦淮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2个全科医生团队,与12个街道37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合作协议,覆盖率达100%。红十字医院、秦淮区中医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0家民办机构被评审为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让老城百姓养老“有医靠”,秦淮区坚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统筹健康服务,以二级医院为支撑畅通转诊渠道,以三甲医院为托底保障重症救治,通过共建、特许、民办公助等模式,在每个街道级养老综合体实现医养融合。在此基础上,支持社会力量共办医养结合机构32家,培育引进医养服务社会组织27家,成功打造社区“10分钟医养服务圈”。
拓展医疗服务便老助老,实现健康管理“零距离”。秦淮区做实做细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和慢病管理服务,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88个“网格化”服务队,推出“三个一”健康管理新模式,为每位老人建立一份较为完备的健康档案,配备一名较为固定的医生朋友,提供一套免费的健康服务包。全区60岁以上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0%,实现“一人一档一家庭医生”的零距离健康服务;对8万余名特殊老人开展“精细化”上门健康管理,为2000户特殊老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早在2013年,以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欢乐时光养老院签约合作为标志,秦淮区开南京市“医养融合”工作之先河。财政10年近10倍增幅加大投入,出台政府支持政策清单和普惠养老服务企业责任清单。福利彩票收入5年提供8812.91万元尊老金,全区32家医养结合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在全市率先试点“失能照护险”。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支撑了“沉浸式”医养融合服务新体验。
精准化施策 “没有围墙的服务”贴近更贴心
每周二、四的下午,夫子庙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都会来到周边商铺林立的箍桶巷,在临街玻璃房“坐诊”。这里是连接夫子庙和老门东景区的必经之路,街道拿出箍桶巷29号门面房,只为让家庭医生工作室有最好的“市口”。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供“集中式、便捷式、智慧式”签约服务,在夫子庙街道乌衣巷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还创新开展智能互动机器人服务,健康数据直接同步至家庭医生手机终端,服务更高效。
2月26日下午,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护士长吴培培刚从符奶奶家回到医院。“老人身上有胃管,最近又装了PICC管,日常护理项目多。我们和这家人从原本线上联系,到如今已成为线下常联系的朋友。”过去一个月,她的团队一共收到了20多单“网约护理”呼叫。
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长期卧床老人的褥疮护理、出院后的后续专业护理服务跟不上……如今,患者或家属在“秦淮网约护理”手机APP上,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全部搞定。2019年,秦淮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为特殊人群提供5大类25项上门护理服务,截至目前,共完成8000多例。服务项目基本涵盖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居家护理需求,打通了专业护理服务到家庭的“最后100米”。
打造“没有围墙的医养服务”,秦淮区精准匹配老年群体需求,不断聚合资源、创新手段,让优质普惠的医疗服务资源“触手可及”“下楼可见”。
上午跟随老师练习八段锦养生,中午吃上一顿配伍平衡的养生膳方,下午在百草园中辨识中草药。如今,这成了悦华悦康护理院的老人们热衷的新生活方式。去年4月初,秦淮区中医医院和悦华悦康护理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将中医资源下沉到养老服务中心。护理院内打造了中药百草园、中医功法体验、中医膳食茶饮区。
“我们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去一趟医院要费很大周折,现在一下楼就能看病了。”护理院老人说。秦淮区中医医院每周1至2次上门服务,为院内及周边老人进行问诊,提供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式,还会到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老人床前进行诊疗,这些举措让护理院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秦淮区中医资源丰富,拥有全省唯一的“省中医院、市中医院、区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秦淮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导入养老机构,以“医联体”结对为技术支撑,引进中医药专家团队,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提供“中医颐养”服务。目前全区24个服务试点正式启动。
“医养+”赋能 营造“最有烟火气”的宜居社区
“社区‘小而精,暖人心’的服务理念的推广,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周边很多老人也通过房产置换,把家搬到了马府街社区。”马府街社区党委书记徐慧说,社区总人口8000多人,老年人占了三成。做好医养结合的为民服务,社区获得了更多居民的认可。
在老城区的社区治理中,为老服务是重点也是难点。马府街社区联合银城物业公司,加强老年人住宅外无障碍通道改造,重点对40多处坡道、楼梯扶手等进行建设改造,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结合小区出新推进老年人住房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家庭安装扶手、紧急呼叫器、智能床垫。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等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2022年,马府街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聚焦社区功能提升,打造最有烟火气的养老家园。2022年,秦淮区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五老村街道与明商集团、江苏瑞芝康健老年产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探索以红花地片区为试点,推进老旧小区形成“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助餐、家政、代购、老年大学、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叠加的服务资源和空间,降低了运营成本,精准匹配了居民需求。通过物业服务全覆盖推进养老服务全覆盖,秦淮区的试点为破解老旧小区养老配套紧缺、服务供应不足等难题打开了新思路。
坚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基本形式,同时推动机构和社会力量向居家、社区延伸——医养结合的秦淮实践,为社区营造提供了关键抓手,成为构建完整社区的关键一环。
去年5月18日,睦邻里·朝天宫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开幕仪式暨社区首个开放日活动在止马营社区举办。虎踞南路75号两栋老旧存量房屋实现微更新,改造成社区为民服务、街道医养养老服务综合体,设有老年文化客厅、议事室、健康驿站、乐活学堂、适老产品展示、助餐助浴、中医诊疗、托幼服务等十多个功能区域。
当天,朝天宫街道医疗志愿服务实践点挂牌,17家成员单位认领了关爱特殊老年群体项目,将为153名老人提供上门照护、精神陪伴、慰问探访等活动。“这一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不只提供养老服务,还要成为多场景、多业态、多功能的大平台,打造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阵地。” 朝天宫街道负责人介绍,将以“一老一小”为切入点,整合各方资源,带动并辐射辖区所有居民和驻街单位,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