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 发表于 2024-09-06 05:19
两街坊结伴签约捐赠遗体、角膜,并寄语子女
百年后,我的眼睛还能看你们幸福
长沙晚报讯(记者 李卓)“百年之后,要是想我,看看照片就好。”徐明华老人淡定的一句话,让儿子坚信,支持父亲的选择就是尽最大的孝心。7日,雨花区新星社区居民徐明华和邻居姜腊华一起来到社区红十字会,郑重签署“湖南省遗体、角膜捐献自愿书”,承诺百年之后无偿捐赠遗体和角膜。二老的家人子女都很支持他们的决定,64岁的徐明华更是早早立下遗嘱:“我们的角膜能让他人重见光明,那样还能看见你们的幸福!”
捐献意愿 两街坊一拍即合
“我们是邻居,虽然生活经历不同,但谈到过世后捐献遗体、角膜,大家一拍即合。”徐明华和72岁的姜腊华都是因为帮忙带孙儿,住到新星小区成为邻居。
徐老是中南林科大的退休职工,“捐献遗体和角膜的想法,是受我的朋友们影响。”他在大学里有一大群思想开明的老哥们,其中有工程师、教授,也有普通职工,他们中不少人早早就签下协议,承诺百年后捐赠遗体和角膜。徐老的儿子也是该校毕业的IT工程师,非常理解父亲的想法,老伴也很支持,因此当徐老提出自己的决定时,得到家人一致同意。“最难得的是姜老,她一家都来自农村,思想却毫不守旧。”徐老说,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提起遗体捐赠的事,引起姜腊华的共鸣,她回家提出捐赠心愿后,在宁乡农村的四个女儿和在长沙的儿子都一致赞同。
寄语子女 坟头跪拜不如睹照思人
百年之后不留坟墓,后人如何祭拜?面对这个问题,徐明华朗声大笑,“对着冰冷的骨灰跪拜烧香有什么意义?我很上相,看我留下的照片就像看活人一样。”徐老说,他兴趣爱好广泛,喜欢摄影旅游,还是个自拍达人。他早早立下遗嘱告诉独子,自己留下最有意义的遗产就是数百张照片,儿孙思念时,看照片就如晤亲人。他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虽然老伴支持他的决定,但并未答应过世后也和他一样捐赠,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老伴。“我自信再活20年没问题,这么长时间,足够感化她了。”
姜老的回答则更豪爽。“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死人路上行,活人床上困。生死无常,不要在意!”她说,只要活得幸福充实,百年之后无须挂碍,捐赠遗体既为后人省心、省力,还做了最后的奉献,何乐而不为?
榜样效应 捐赠引发爱心接力
在新星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汤冰看来,两位老街坊同时承诺捐赠遗体、角膜,在新星社区早已有传统。2016年1月6日,89岁的社区居民熊干斌去世,其本人多年前便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其亲属遵照遗愿,次日便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捐献遗体,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他的奉献精神。
熊干斌是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生前一直关心社会公益,每年都向贫困以及受灾地区捐款捐物。作为发明达人的他,自主设计的多功能晾衣架申请了发明专利,他将此专利无偿捐献社会。他捐赠遗体的义举在社区引起强烈反响。“或许正是熊老带了好头,引起了爱心接力。”汤冰说,越来越多的老人向社区红十字会咨询遗体捐赠事宜,爱心奉献蔚然成风。
相关新闻
他重病时获帮扶 离世前签捐角膜书
长沙晚报讯(记者 李广军 通讯员 龚再蓉 蔡友良)近日,宁乡县历经铺街道计生协会相关负责人再一次来到街道净土庵村村民朱凯文家中,对朱妻袁国庆表示慰问——朱凯文两年多前身患重病,之后,朱家不仅被确定为计生帮扶对象,还受到了村民和社会的众多帮扶。为了回报这些好心人,朱凯文在离世的前一天签下角膜捐献自愿书。今年2月25日,他捐献的角膜,让来自怀化会同的杨先生重见光明。
朱凯文出生于1973年,是家里的顶梁柱。2014年9月的一天,因身体不舒服,在医院被诊断患有腹膜假性黏液瘤和肝炎。之后,病情不断加重并恶化成肝癌。两年多时间内,朱凯文的治疗共花费20多万元。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其中,历经铺街道计生协会将其确定为计生帮扶对象,每年多次安排人员上门走访慰问,送去爱心款物,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今年春节过后,因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朱凯文决定着手办理捐献角膜的手续。2月24日凌晨,朱凯文不幸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