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 发表于 2024-07-23 18:23
开心的观众。 建邺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殷学兵
写在前面
建成公共文化空间总面积19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空间面积位居全省前列;
形成以国家、省、市、区文化设施为重点,街道、社区文化设施为支脉,其他社会文化空间为点缀的七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成立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295个;
在“15分钟文化圈”的基础上,逐步建成“24小时公共文化圈”;
……
建邺区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活跃的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昨天,该区通过“文化浸润工程”,在一年时间内,已推出各类公共文化演出活动2000余场,惠及500余万人次。
“赶场”看演出
健身又养心
上周日早上,退休在家的北圩路社区居民苏继红吃完早饭,拎着菜篮子就出门了。但这一次,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先去公园走走,锻炼锻炼身体,而是直接去了附近的一家农贸市场,买了菜就往回赶。
“几天前,社区就贴出海报,说今天上午我们小区有文艺演出。”苏继红说,“看节目单,有几个京剧类节目,是我最喜欢的,我怕回去迟错过了。”
脚步匆匆的苏继红刚进小区大门,就听见了传来的一阵鼓乐声。来不及送菜回家,苏继红拎着菜篮子径直去了演出地——社区小广场。因为是休息日,看演出的居民特别多,社区事先安排的凳子已座无虚席,身边的一个年轻人看苏继红站着,起身给她让了个座。
暖场的鼓乐很快结束,报幕员宣布演出正式开始。节目精彩纷呈,苏继红与身边的观众一起,时而鼓掌喝彩,时而开心大笑。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回家的路上,苏继红还沉浸在演出带来的欢乐中,一路哼着刚听来的小曲,脚步轻快地上了楼。
“在我们建邺,这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许多,只要你想看,几乎天天都有。”苏继红一边择菜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有一天,她和家人一天内赶了3场演出活动:上午是社区组织的,下午是街道组织的,晚上是民间公益演出队到公园献艺。
“一天连看3场,不感到累吗?”记者问道。
“不累不累,一点都不累。因为看了演出,精神上很愉快,人不仅不累,烦恼也没了,时间久了,人还显得年轻呢。你看我,今年70岁了,不晓得我岁数的人,都说我只有50多岁呢!”苏继红说。
295个民间演出团体活跃在基层一线
一年时间内推出2000多场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功不可没。
因为对文艺的爱好,今年61岁的李卿几年前从企业退休后,成立了青卿艺术团。“我们这个团队有30多人,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28岁,都是居民中擅长吹拉弹唱的文艺骨干,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李卿说,“团队成立以来,已先后到部队、养老院、社区、公园等地举办多场公益演出,仅去年就演了31场,今年至今已演了4场。”
“不少节目都是我们原创的,其中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宣传垃圾分类的、有宣传反诈的,都很接地气。”青卿艺术团副团长张晓虹说。因为节目质量高、群众喜爱,这支演出队伍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自编自演的舞蹈,在南京首届反诈广场舞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今年63岁的赵慧退休前是一家企业会计。“看上去,我的这个职业跟文艺不搭,但骨子里我却非常文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喜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久前,在南湖社区演出现场,参加完社区组织的“三八”节文艺演出后,还没来得及卸下花旦行头的赵慧摆了个戏曲人物造型,笑着对记者说。因为对戏曲的喜爱,2017年,当时不住在建邺区的赵慧发动30多位票友,自发形成了一个团体,定期聚会“切磋”,偶尔也会参加一些公益演出。去年6月,赵慧搬到建邺区长虹路社区居住,随后注册成立公益性民非组织——越韵戏曲团,积极参加区内的各种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
“退休前,我是幼儿园老师。目前在演出团,我跟赵慧是搭档,她演的是花旦,我演的是小生。”越韵戏曲团副团长梁健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团的演员,有唱京剧的、有唱越剧的、有唱黄梅戏的……一场演出活动,我们能献演多个传统剧种。”
“每次演到精彩处,观众们都会报以热烈掌声,我们就会很兴奋,演出也更加卖力。”赵慧说,“尤其是演出结束后,观众们还不让我们卸妆,拉着我们拍照,别提有多自豪了!”
“像这样的民间演出团体,建邺有295个,比如莫愁民乐团、知青合唱团、明园民乐团等。”建邺区文化和旅游局群众文化科负责人说。另外,区相关单位以及各街道也都有自建的演出团体,他们与民间演出团体一起,活跃在基层一线。
你点我就演,居民“云”上“点菜”忙
看得多了,群众对演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家庭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一,欣赏的口味也会出现差异。比如,有的人喜欢歌舞类节目,有的人喜欢语言类节目;有的人喜欢民族音乐,有的人喜欢西洋音乐……这就出现了众口难调的现象。”建邺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阳说,“进一步调研后,根据区领导指示,我们打造了‘建邺文化云’平台,群众喜欢什么节目、喜欢哪支演出团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点菜’;对群众点的‘菜’,每周进行一次汇总,每个月向演出团体进行一次通报,请他们按照群众要求备演。形成统一意见后,再由‘建邺文化云’平台发布演出预告,预告内容包括节目单、每个节目的演员、演出时间、演出地点等。‘建邺文化云’平台自去年1月15日上线以来,已注册用户42万余人,总浏览量超680万余人次。”
“刚开始,我们对‘点菜’这个事有点将信将疑。你想啊,你一个普通老百姓,又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想看什么,人家就给你演啊?怎么可能呢!所以,就觉得这个事不怎么靠谱。”家住南苑街道的居民沈衡春说,“后来,听不少朋友说,他们点的‘菜’,都一个个上了,我也就跟着点,果然都满足了要求,也就深信不疑了。”
“我喜欢相声、快板书、三句半之类的语言类节目,已经点了几十次了。只要你点,人家就会演。”家住莫愁湖街道的居民邹云说。
“我们这个团队有几个节目,已多次被群众点了‘菜’。”李卿说,“每次被群众‘点菜’,就非常开心,说明我们的节目内容好、演员演得也好。”
还有的居民,本来是观众,后来感觉当观众不过瘾,自己也加入了演出。家住茶亭社区的羌建萍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9岁的羌建萍退休前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因为对文艺一直很爱好,看的演出多了,心里就有点痒痒,也想上台展示展示。”羌建萍说,“有一次社区搞演出,我就主动报名加入。我吹的是葫芦丝,首次演出,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赢得阵阵掌声,一下子就增强了我的信心。去年至今,仅社区演出,我就参加了20多场。群众演、群众看,多好啊!”
硬件为支撑
建成七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一年2000多场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能够成功举办,离不开硬件支撑。
通过多年推动建设,目前,建邺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总面积已达19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面积3.56平米,位于全省前列。其中,建有国家级文化设施4个、省级文化设施5个、市级文化设施2个、区级文化设施2个、街道文化设施6个、社区文化设施91个,在“15分钟文化圈”基础上,逐步建成“24小时公共文化圈”;形成由国家、省、市、区文化设施为重点,街道、社区文化设施为支脉,其他社会文化空间为点缀的七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这些文化设施,承担了建邺区绝大部分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了硬件支撑。”建邺区有关负责人说。在此基础上,建邺区于2022年又推出“文化浸润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弘扬建邺新时代长江文化,打造高质量长江文化创新样板区;扩大高品质文化供给,打造现代性都市文化未来先锋区;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国际化文商旅体艺融合示范区。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建邺每年投入“文化浸润工程”的财政资金中,保障群文活动的经费就有1000多万元。“另外,我们还推出‘文润建邺 艺美生活’系列文化品牌,持续举办特色品牌活动。”杨阳说,“比如,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在全区各公园景区、街道及社区广场举办‘文润建邺 艺美生活’惠民活动。去年上半年,我们先后举办了‘南湖记忆生活节’和‘春见江畔——2023建邺区城市生活季’两场大型系列活动;下半年,又先后举办了‘中国青年音乐节’‘长江音乐节’系列活动、西城夜未央活力街区‘下班节活动’,以及‘西城夜未央街唱大赛’‘活力青年节’‘秋思音乐节’等,节目更加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各街道以及相关部门也纷纷行动。莫愁湖街道联合莫愁湖景区,坚持每周在抱月楼广场举办惠民演出;南苑街道打造“庐山恋”小剧场,运营一年多来,已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300余场,服务1.3万余人次;江心洲街道打造了十多支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定期举办文化惠民活动……去年,建邺区文化馆还邀请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世界TOP10音乐学院的硕士、博士,奉献了为期一周的14场音乐会。
著名文化学者、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文化和旅游部资深专家戴珩对建邺区的群众文化工作有过深入调研。他认为,建邺区通过“文化浸润工程”,在一年时间内,为群众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演出活动2000多场,至少有三点经验值得分享: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务实举措推动文化繁荣;二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和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三是坚持弘扬新时代长江文化,以打响长江文化活动新品牌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