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加快构建便民利民惠民殡葬服务体系综述

阅读: 18 发表于 2024-09-22 20:47

 

铜梁区福果山清明文化节 摄/李吴东

永川区白塔园开展群众共祭活动

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万州区甘宁镇林墓复合利用试点项目

重庆96000殡葬服务热线工作人员

高新区龙居山陵园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群众采用文明的方式祭祀亲人

做好清明节祭扫工作部署和服务保障;市政府将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市民政局印发《殡葬便民利民惠民十项措施》;依托“渝快办”平台全面开展“公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组织开展多期殡葬业务专题培训……

殡葬是民生大事实事,与每个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过去一年,我市不断彰显殡葬工作在基本民生服务保障中的关键作用,坚定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推行移风易俗的殡葬改革目标,坚持倡新风与除陋习并重,大力推进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提升殡葬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全面构建高质量便民利民惠民殡葬服务体系,持续促进全市殡葬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实现“逝有所安”,为基本民生事业写下了更温暖的注脚。

激发绿色殡葬新动能——

创新试点林墓复合利用 破解殡葬改革难题

殡葬服务设施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殡葬事业改革发展、满足群众合理丧葬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和支撑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殡仪馆38个(其中火化殡仪馆34个),殡仪服务站79个,城市公益性公墓1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159个,经营性公墓63个。我市基本构建起以殡仪馆、殡仪服务站、经营性公墓、城乡公益性公墓为主体的殡葬服务设施体系,殡葬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工作,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25个市级部门为成员的市殡葬改革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殡葬改革管理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殡葬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基本丧葬需求,我市把优化殡葬设施规划布局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试点林墓复合利用,着力破解公益性殡葬设施的“用地瓶颈”,探索试点区县在不改变林地用途、保证防火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补齐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短板,万州、涪陵、丰都、奉节、城口5个区县共7个试点项目全部实现开工。

积极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引导规划公墓生态节地、林墓复合利用。市民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主动破壁”,对各区县进行“一对一”专项调研指导,科学规划城乡公益性安葬(放)设施空间布局,牵头编制市城乡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目前,《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复同意,即将印发实施,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同时,我市还积极制定《重庆市林墓复合利用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林地墓地复合利用建设试点选址、建设种植、防火等要求。允许试点区县在不改变林地用途、采用卧碑、保证防火安全的前提下,避让各类自然保护地,按照“四不占”(即不占天然林、不占公益林、不占国有林、不占优质乔木林)的要求,选址适宜的林地开展林地墓地复合利用试点工作,打造墓隐于林,是墓却不见墓、见墓却不惧墓的自然景观。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厚植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理念,我市还将强化殡葬基础设施投入,到2027年,除渝中区外每个区县建设1个以上城市公益性公墓;除中心城区外,火化设施区县全覆盖;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规模5万人以上(含)的街道(乡镇)至少建设一个集中文明治丧设施。让群众从生态文明殡葬新风尚中获得实惠。

织密惠民殡葬保障网——

完善全民惠民殡葬政策 提升殡葬服务质效

当经历亲人离世后,有的人会长时间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进而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和工作产生一系列影响。据统计,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有约10%的逝者家属会出现延长哀伤障碍及心理疾病。哀伤抚慰则是为缓解丧亲者出现的急性哀伤和创伤性哀伤,运用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等知识与方法,提供的心理辅导服务。

去年7月,我市首个哀伤抚慰服务地方标准——《殡葬服务机构哀伤抚慰服务规范》正式获批发布,成为全国范围内首次发布的哀伤抚慰服务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开展哀伤抚慰服务的人员能力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适用于重庆市各殡葬单位开展哀伤抚慰服务及管理,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殡葬服务质量。

实现“逝有所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近年来,全市围绕推动殡葬改革与完善殡葬服务供给相结合,不断推进惠民殡葬发展,让殡葬领域服务更优化、措施更精准、保障更有力。

把殡葬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我市开通市级统一的殡葬服务热线电话“重庆96000殡葬服务热线”,为群众治丧提供24小时在线全市殡葬业务信息查询服务、接运遗体等殡葬业务办理、悲伤抚慰、投诉受理等服务,并减免首次遗体运输费。去年6月1日起,96000殡葬服务热线首次遗体运输费减免政策实施范围实现全市所有区县全覆盖,全年共受理来电2万余单,为1.47万名群众减免费用280余万元。

在扩大惠民殡葬政策覆盖面,提高殡葬满意度方面。全市大力落实困难群众基本丧葬服务费减免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等惠民殡葬政策,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等死亡后实行火葬的,其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盒等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在1500元内据实免除。鼓励引导更多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每位补贴对象可享受节地生态安葬补贴3000元,共为7571名困难群众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减免基本丧葬服务费985.25万元。在两江新区和渝中区开展普惠殡葬服务试点,逐步将惠民殡葬保障范围从以民政保障对象为主,拓展到所有城乡居民。

此外,全市还持续创新殡葬便民服务方式,在秀山、武隆等区县建立殡葬信息员制度,在社区开展文明治丧宣传,并协助丧属料理后事;会同市人力社保局举办“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三届民政行业殡仪服务员、遗体防腐整容师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开展多期殡葬业务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全市殡仪从业人员服务能力。依法查处扰乱殡葬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托“渝快办”平台,全面开展“公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身后事”政务服务。

厚植文明殡葬新风尚——

让移风易俗浸润人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数千年来,我国形成的重殓厚葬、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为去世的长辈亲人风光料理后事成为人们表达孝心的一种普遍做法。然而,传统殡葬观念和陈规陋习,不仅加重了普通群众的经济负担,而且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果说墓碑是人生的最后留存,那么长眠之地便是人生的后花园。走进全市首个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重庆崇兴生命纪念园,与绿树鲜花相伴,与山川大地共眠,越来越多市民遵循亲人遗愿,选择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态殡葬方式,向逝者致以最深切的缅怀。

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就要构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殡葬礼仪规范。随着全市持续推进殡葬改革,绿色殡葬新风也渐入人心。今年清明节,我市将持续围绕“文明、绿色、平安”主题,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管理机构将创建祭扫网站、开通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以便市民进行网络祭扫。祭扫服务机构将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活动,鼓励群众选择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逝者,引导群众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把树立殡葬新风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作为基层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工作、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等多个政策文件,宣传现代文明、简约环保的殡葬文化,农村丧事简办氛围更加浓厚。”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引导树立殡葬新风尚,我市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弘扬新风正气。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将厚养礼葬、文明丧葬纳入村规民约、自治章程。

同时,积极引导群众选择树葬、草坪葬、花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提高生态安葬比例。

丰富殡葬文化与生命文化的内涵,我市还通过举办网络微课堂、制作宣传橱窗、发放宣传单等方式,主动组织殡葬服务机构开展“开放日”“服务体验日”等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殡葬行业,体验生命文化教育。

破千年旧俗,立时代新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传统墓地到现代公墓,从大碑大墓到生态安葬,从大操大办到厚养礼葬,随着将绿色殡葬、文明殡葬等新形式和新观念注入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让人生“归途”花团锦簇,群众正从殡葬改革的文明新风中获得更多实惠。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