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 发表于 2024-07-23 12:59
一个县每年可节约土地几十亩,村民办丧事只需花500元钱。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使骨灰安葬由“入土”到“入室”,不但节省了土地,减轻了村民负担,农村传统祭祀风俗也在向“文明低碳祭扫”转变。
农村殡葬推行公益性骨灰堂
齐河县县城西有个中油村,全村670人,分王、张、程三大姓。“村里的坟已经都没了,骨灰整理后都集中搬进了公益性骨灰堂。”中油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楠说,该村1500亩的良田耕地里,没有一座坟头、一块墓碑。
此前,中油村有一处公共墓地,是17亩次等耕地。2011年初“两区同建”,中油村计划搬迁至华中社区,并整理全村耕地进行土地流转,这17亩墓地也必须搬迁。当时,村委会建议,把村头4.9亩荒地建成一处公益性骨灰堂,集中供放骨灰盒。
消息一出,立刻引来村民反对,“刨祖坟是对祖先的不敬。”为了扭转村民观念,村委会带着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参观,又和观念现代的年轻人协商讨论,最后召开村民大会。会上,张金楠跟村民算了两笔账,金钱账和感情账。
金钱账,传统殡葬中,遗体火化后一般重复使用骨灰盒和棺材,一口大理石棺材3500元,即便是普通的红松棺材也要2000元,竖立一块墓碑1000元,坟头占地20平方米。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后,以上投入几乎全免。另外,原墓地有17亩,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流转费,每年可增加收入17000元。
感情账,将公益性骨灰堂建在村头,村民进出村子随时可见,会有归属感,可推动村风转变。
最后,全村达成一致建公益性骨灰堂。2011年8月,公益性骨灰堂投入使用,村里还特意聘请两名退休村干部管理公益性骨灰堂的日常事务。
齐河中油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只是我市农村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临邑、庆云等13个县(市、区)都在积极推行农村绿色文明殡葬,实现骨灰安葬由“入土”到“入室”的转变。
骨灰“入室”可有效节约土地
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事处李家胡同村的公共墓地占地面积10余亩,村党支部书记李绍刚说:“村里田地本来就少,土葬占用了太多田地,真是可惜。”
2010年6月,在临邑县民政局支持下,李家胡同村投资18万元兴建了占地仅2.6亩的公益性骨灰堂,可存放1100多个骨灰盒,据推算可使用 100年。为节约土地资源,临邑县正大力推动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实现骨灰安葬由“入土”到“入室”的转变。
据了解,临邑县根据每村的人口、经济状况、村民意愿等因素,确定骨灰堂的建设类型、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格。骨灰堂建设规模一般按照每年6‰的自然死亡率,及每个骨灰格位20年一个使用周期来确定,房屋间数按每1000人3至5间计算,并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临邑县已累计投资2800余万元,建成村级公益性骨灰堂334座,社区骨灰堂10座,累计迁出旧坟近5000座,年减少坟头1400余个,年节约土地20余亩。
在庆云,该县民政局注重发挥社会组织、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鼓励支持采用多种形式解决骨灰堂建设资金问题。在农村,村民主动自愿捐献建设资金,多的捐1000,少的捐50元,贫困户出义务工,全县30%的公益性骨灰堂都是在村委会、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下主动捐建而成。
目前,庆云县火化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投资1580多万元建设了127处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实现了全县社区(村)100%覆盖。
据庆云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按每个坟头占地15平方米和每年死亡2000人计算,全县平均每年因土葬就浪费土地3万平方米以上。推行公益性骨灰堂实现了土地的最大节约化,全县每年可节约土地40多亩,而且骨灰堂能永久使用。
文明办丧大大节约丧葬费
张金楠说,农村殡葬改革是个难题,重点是要帮着老百姓算清经济账和感情账,要先取得年轻人同意,然后再让壮年、老年人依次同意。
今年3月17日,齐河中油村村民王学贵的母亲去世,整个丧事的操办,王学贵切身感受到了公益性骨灰堂的好处。王学贵说:“现在丧事时兴简办文明办,花费是大操大办的五分之一。在骨灰堂里办丧事,风刮不着雨淋不着,老人走得安心,我心里也踏实。”
谈起公益性骨灰堂的好处,庆云县双河社区南杜村村民杜民然说,以往丧事大操大办,少则三天,多则五天,每天帮办的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人力财力全浪费到讲排场、好面子上。一起丧事办下来少则5000元,多则20000元,仅棺木的费用就达1000元左右,有的棺木费用竟达2000多元。
如今,办理丧事最多只需3天时间,有10多人帮办足够,丧葬费大大减少,再加上庆云县民政局出台的殡葬惠民政策,办一起丧事最多需500元,这与改革之前相比最少可节省殡葬费4000多元,最多可达15000多元,相当于一户农民三口之家的年纯收入。
许晓明是临邑县邢侗街道南关村公益性骨灰堂的负责人,在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干了12年,村民常称他“老许”。除了回家吃饭,老许大部分时间都“驻守”在祠堂,甚至晚上也住在骨灰堂值班室。
清明临近,每天到骨灰堂祭扫的村民增多了,有时候顾不上回家,老伴就把饭给老许送到骨灰堂。现在,公益性骨灰堂里已经安放了600余件骨灰,大部分都是本村的老人。
老许说,建公益性骨灰堂后,南关村里的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有老人去世不再像以前一样入土下葬,一般是丧户在县殡仪馆举行完仪式后送到祠堂,一天就把丧事办完了。以前上坟都烧很多纸,现在村民到骨灰堂都拿些水果、点心祭祀,最多也是象征性地烧些纸表示一下,不再像以前那样守旧了。”
□记者 靳东群 通讯员 石勇 孙艳东 张小锋 任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