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席,仅是互联网“回春”?

阅读: 17 发表于 2024-09-21 12:25

 

  在简单搭个棚子的露天厨房里,架一口大铁锅,厨师在蹿起来的火苗中上下颠锅翻炒,新鲜出炉的热菜顺势盛到铁盆里,再由等待已久的帮厨们均分到各个盘子中,食材堆到冒尖才能停,然后赶着热乎气儿送上席面,供翘首已久的来客品尝。这一幕关于农村流水席的场景,镌刻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但他们或许未曾预料到,农村大席竟然有朝一日会成为流量密码。

  农村大席,这个在今天看来要戴回忆滤镜去观看的乡村民俗,却在短视频的包装下被镀上了一层不同的光。“500文20个菜4个汤”,农村大席凭借实惠的特点迅速折服观众,热气腾腾、五花八门的菜色让人目不暇接,百看不厌。然而,探究农村宴席文化的真实生存状况,却又被另一番萧条的面貌取代。被短视频等新媒介短暂焕活的乡村民俗,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农村大席“重现天日”

  提起“吃席”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在网络语境的衍生下,“是不是可以吃席了”,要么暗示幸灾乐祸,要么是真诚地期待好事发生,是网络交流时很多人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然而,有关“吃席”的原生场景,大多数人却不能算熟悉。相较更加现代化的宴席场景,它更多指代的还是铺设在露天场景里那种最原始的农村大席。

  村里有红白喜事时,一般会请十里八乡有名的厨子操刀,搭建简陋的露天厨房,现场烹饪美食招待客人。对很多人来说,农村大席是藏在记忆深处需要遥望的存在,但最近,农村大席不光成为热搜榜单上的常客,隔三差五地引发讨论,还在互联网美食视频领域抢占了一席之地,受到一些年轻人的青睐,俨然有“重现天日”的趋势,不可谓不新奇。

  农村大席的焕活,得益于美食探店博主的有意挖掘。随着美食探店博主的愈耕愈细,美食的空白领地被越“探”越小,网红餐厅、知名小吃街自不必提,连苍蝇馆子、菜市场美食也难逃其“探”,城市里的美食很难探出新意,便把手伸向了那些还未被多数人触及的农村美食。这其中,农村大席,作为当地美食的集中展示,自然算是一个标志性样本。

  菏泽鄄城的美食博主“小钉探美食”,专注于用镜头表现鲁西南地区的农村宴席。在他发布的一则点赞超百万的视频中,当地厨师用“400文”炮制了16菜4汤,猪肝拌银耳、烧羊肉、香葱拌牛肉、四喜丸子、红烧大鲤鱼、酱香排骨……一水的硬菜,突出山东农村大席的“量大实惠”。

  饭桌上层层堆叠的硬菜,首先形成视觉上的震撼,在良心价格的凸显下,更是造成一种奇观般的效果,是吸引人驻足观看的直接动力。大席之大,在像“小钉探美食”这类聚焦于各地农村宴席文化的博主助力下,有了最直观和丰富的阐释。于是,“大、满、荤”的山东、东北大席,豪横的浙江、福建大席,摆在自家院坝头的四川坝坝宴,都为各地的风土人情提供了一种饮食层面的注脚。

  在城市化进程中难以为继

  对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很容易从视频化的表达中产生一种割裂感。农村大席或许在某些地方依然顽强地生存,能够给视频拍摄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大席在很多地方已经销声匿迹了。

  农村大席,是植根于熟人社会的产物。筹备一场农村大席,除了掌勺的大厨外,洗碗刷锅、备菜上菜、布置桌椅、张罗记账等一应事务,没有邻里亲友的帮衬很难妥帖地完成。这中间不存在任何金钱交易,全靠人情往来,你帮我,我帮你,众多亲友的捧场凑成了农村大席的热闹。因此,与其说是一家的流水席,更像是一村人的聚会。但这种人情的联结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难以为继。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口外流,村里的人少了,能帮衬的人手不够,很难办成一场热闹的宴席。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席”是一件值得期盼的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宴席的期待也在不断降低,满足口腹之欲并不需要通过一年为数不多的宴席实现,参加宴席并不是一个必需项。仪式感减弱,人情味变淡,农村大席的氛围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不同于视频中呈现的农村大席美好的一面。农村大席面前始终悬有食品卫生安全的质疑,时不时传来专家叫停农村大席的倡议,过往的报道中也有因为吃席而食物中毒的案例,农村大席在卫生条件方面的确有需要改善的空间。另外,大操大办带来的食物浪费同样也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因办席而产生的奢侈攀比之风,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种种因素的作用下,自办农村大席被更便捷和更现代的方式取代,当前,比起动用邻里亲友,亲力亲为地操办一场宴席,人们更愿意全权交给酒店或餐馆负责。红白喜事等仪式依旧延续到今天,但农村大席却因为场景的转移、筹办仪式的解体,渐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非短视频一日之功

  农村大席在互联网上的“回春”,带来了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近年来,因为短视频等新媒介表达方式的出现,一些在存续边缘挣扎的乡村民俗被重新关注,并获得热度。在众多民俗中,农村大席不是孤例。每逢年关,杀年猪、赶年集等传统民俗,都会在短视频领地集中涌现,勾起许多人对年味的眷恋和怀念。风火流星、打铁花、皮影戏等不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手机在手,就有了随时可以上演的舞台,甚至有非遗传承人期许,“短视频或许能成为复苏一门手艺的火种”。

  在挖掘行将消逝的传统民俗上,短视频的确有“洛阳铲”一般的效果。但若将复活传统民俗之重任,过多依赖于短视频,那其实需要泼泼冷水。毕竟,视频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失真的,它只是选择性地呈现了契合受众心理的一面。单单仔细打量这些农村大席的相关视频,就能发现其表达方式的单一性,便宜、量大作为固定话术被反复提及,可以想象这类视频在牵引出一部分人乡愁之外,更多的还是满足围观群众的猎奇感。但关于农村大席背后的故事,观众却无从知晓。

  实际上,农村大席作为与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仪式牢牢依附的民俗,其承载的内容远比已经表达出来的更加丰富。但这方面,已有的探索却不多。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博主“日食记”,原本只是想前去体验西双版纳的傣族新年流水席,实地探访时却在一次次偶遇中,见识了关于村宴的更多面:宴席之前村民在寺庙里虔诚静坐,各家在自己的厨房里忙活菜肴,一起带到广场上的村宴享用,吃饱喝足后再去放高升,祈求来年好运。这则视频发布后,引来很多当地人点赞,被当地网友盖章为“这才是版纳人印象里傣历年的样子,而不是互联网上宣传的仅仅是泼水”。因此,即便要依仗短视频等新媒介的力量复活传统民俗,也需要视频制作者投入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发掘传统民俗身上最值得被传承下去的内在,那同样是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前面提到农村大席的淡出,有复杂的背景,所谓民俗,“民”在流失,“俗”便失去了可以依附的母体。复活大席,绝非短视频一日之功就能完成,需要纳入更多考量的因素,理应做出一些更符合现代化理念的必要改革。或许,未来的农村大席并不一定要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但能够作为一种承载美食文化、人情文化的乡村民俗,能够继续留存在短视频的记忆滤镜中,供人时不时怀念,就已经足够。

  作者:李梦馨

catalogs:115955;contentid:11410532;publishdate:2023-05-29;author:侯甜;file:1685326521474-13161130-d950-4969-b309-0858435b12bc;source:29;from:大众日报;timestamp:2023-05-29 10:15:19;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