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杜集村移风易俗办理红白事 一年节省七万多元

阅读: 21 发表于 2024-07-22 19:22

 

齐鲁网2月15日讯(宁津台 陈伟伟)这两年,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让不少人苦不堪言。所以,移风易俗,除陋习、树新风成了很多人心底的愿望。可是多少年来一辈辈沿袭的风俗习惯,到底该怎么改,又从谁家开始改,成了各地难以突破的瓶颈。然而,在宁津县杜集村,从一开始的推行到全村人人受益,新民俗、新风尚越来越受到村民的认可和欢迎。

崔金花是宁津县杜集村的一名村民,除了种地,平日里她和丈夫还在自家院里做木器加工生意,日子过的还算富裕。十多年来,除了帮丈夫照顾生意,崔金花多数精力就是要照顾身患癌症的婆婆。去年冬天,崔金华的婆婆去世了。办丧时,崔金花和丈夫觉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说啥也得让老人风风光光地走完这最后一程。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来到崔金花家,劝说她们一家从简操办老人的丧事,取消乐队演出。而这一提议,也毫不意外的遭到了崔金花一家的竭力反对。

崔金花说:“我和丈夫从本心眼里觉得,家里条件也可以,老人一辈子了,人都这样,就我们不给雇吹的,让外人笑话。”

最终,经过村红白理事会反复的沟通,做思想工作,崔金花和丈夫最终同意为老人从俭办丧。等家里的事情都办完了,崔金花和她的家人对从俭办丧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这样办确实好,一下给我们家省了好几千块钱。这个事关键是看自己怎么看,自己看明白了就都好办了。其实话又说回来,老人活着的时候,让他活一天享一天福,比什么都强。”崔金花说

杜集村党支部书记杜秀良告诉记者,其实像崔金花这样的例子在他们村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村民,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就总想着要给老人和孩子们最好的,所以在家里操办红白事时,也舍得花钱。可这样,无形中也在社会上慢慢形成了一种潮流和风气,让那些经济条件并不怎么好的村民,也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跟着潮流办事。孰不知,就在这样的跟风与无奈中,才形成了如今很多地方红白事大操大办的不良之风。

为了在全村大力推广移风易俗,2015年以来,杜集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代表推举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共同成立了村红白理事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红白事的办理标准,并将其列入村规民约,要求全体村民按照标准办事。同时,村红白理事会盯紧村里婚丧喜事的筹办,遇到由大操大办苗头的,理事会就立即对村民进行劝导,有时甚至进驻村民家中,紧盯每一个环节。

杜集镇杜集村党支部书记杜秀良说:“从2015年下半年,我们村提倡移风易俗,在丧事上简办,提倡厚养薄葬,不用雇吹的,一律火化,不能大办宴席一律都吃大锅菜。喜事上简办,宴席每桌不能高于300元的标准,最多不能超过十桌。”

杜集村全村1000多口人,由于村里人口多,耕地面积少,所以每一分耕地对于村民来说更为珍贵。原来,因为坟墓占地问题,也时有两家村民之间闹得不愉快。2015年开始,杜集村村两委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专门开辟了一片坑塘,作为村里的公共墓地,并对墓地做了硬化,周围还种植了花草、树木。每名村民只需要缴纳1000元,便可让家里去世的人葬在公共墓地。

一场婚礼省去礼品可以节省2000元,简办一场丧事节省9000多元,2016年,全村仅红白事操办就节约了七万多元。从杜集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这个算盘在村书记杜秀良心里打的越来越响亮,村里的旧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农村大摆酒席、“风光”办丧,劳心费力又费钱。之所以这样做,很多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所谓得“习俗”裹挟了。习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想改变习俗也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得过程。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得实践中,宁津县很多村庄有堵有疏、有破有立。农民节俭办酒、文明治丧,既符合文明新风,又省力省钱,何乐而不为?我们相信:经过文明新风“润物细无声”得持续熏陶,宁津广大农村,将迎来更加美好得明天。

热点推荐

最新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