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8 发表于 2024-09-02 15:06
草木欣欣,又至清明。过去殡葬行业似乎总是笼罩着神秘的面纱,随着《人生大事》《入殓师》等影视作品的上映,人们渐渐改变了对他们的疏远与恐惧。大荧幕中一个个动情的故事在不断引发群体的共情:死亡的庄严与临别的温情从来就不是相互分离的,生死与爱恨同为人生大事,值得我们格外认真服务。
临近清明时节,当人们纷纷走进墓园、骨灰楼表达对亲人的哀思时,殡葬服务人员细致的服务也悄悄地走到市民身边。本报记者采访了在中山工作的火化师、接运师、“守墓人”,期待通过三名灵魂的“摆渡人”深情讲述,感受生命的重量和温度。
一扇生死门,柔软“摆渡人”
临近清明祭扫高峰,坦洲镇长青楼的负责人梁卫文格外忙碌。
被市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守墓人”的他,最近办公电话放下了又接起来。当前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合理错峰为骨灰楼里4660多个先人的亲属预约“祭扫档期”。
死亡是一扇门,殡葬行业从业者就是守门人。梁卫文日复一日地守护着亲人对逝者的牵挂和链接,丝毫不敢懈怠。
清明节将至,梁卫文(左)与同事商议长青楼停车服务安排。通讯员供图“死亡是一扇门,逝者穿过这扇门时,我们有责任让他们走得体面、有尊严。”另一名从业者周红旗是中山市殡仪馆外勤组的遗体接运师。
3月29日上午,一接到遗体接运任务,周红旗立刻停下手上其他工作,第一时间收拾工具,赶往等候点。联系家属、到达现场、面对逝者三鞠躬,核对完身份证明和后续流程,把遗体放入防腐运尸袋后,周红旗就要开始搬运遗体。
他和同事两个人需要极为小心,途中不能有任何磕碰,当顺利地穿过狭窄的楼道后,周红旗和同事已经汗流浃背。
完成搬运后,周红旗还要帮助逝者整容化妆、戴冠入殓,让逝者干净体面地与家人和世界告别。
周红旗要求自己要让车辆保持一尘不染的状态。记者 黄艺杰 摄遗体接到殡仪馆,经过一系列环节,就到达潘和庆的身边。
潘和庆是中山市殡仪馆火化师,人的生命尽头最后一程的送别者。每天上班前,潘和庆要更换工作服、佩戴工号牌、检查火化机……麻利地做完一系列准备工作,一头扎进紧张忙碌的工作里。
中山市殡仪馆有八个火化炉,每天需要火化40余具遗体。遗体进炉前,潘和庆会进行三鞠躬,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工作时,潘和庆戴上口罩、帽子和墨镜,操作火化设备看似简单,却操作繁琐,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面对高温的熏烤、刺眼的火光、呛人的粉尘,潘和庆和工友们不仅要懂技术,更要能吃苦。
“最怕每年三伏天,八台炉子挨着运行起来,车间就像一个大烤箱,哪怕空调全开,温度也有40多摄氏度,即使啥也不干也会出一身汗。实在受不了,我们就到空调出风口前喘口气。”看着身上的工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潘和庆说,“我们习惯了。”
潘和庆正在操作设备。记者 黄艺杰 摄在坦洲镇,每天早上开园前,梁卫文要带着大家将骨灰楼清扫一遍。楼道不能有落叶,骨灰格不能有灰尘,角角落落都不能有丝毫杂乱。
“要以最整洁有序的样子,迎接前来悼念先人的人们。”每年的三月,先人去世后的“三七”,是清明外的祭扫小高峰。面对这些在非清明期间到访的祭扫群众,梁卫文更是不厌其烦,以最热情的服务态度,与群众聊天,慰藉他们的哀思。
殡葬行业近乎全年无休,这些刻入“肌肉记忆”的操作流程和服务细节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
“再苦的差事也得有人干”
梁卫文是坦洲镇本地人,有着5年的军旅经历,退伍后依然一身正气。
2010年6月退伍后,在坦洲镇公共服务办短暂工作两个月,缘于“小时候的好奇”“服从组织安排”,23岁的他开始这段特殊的“守护”,来到长青楼工作,一扎根就服务了14年。
长青楼位于坦洲镇新前进村沾冲鹤咀山的半山腰,环境清幽。夜深人静时,偌大的骨灰楼空空荡荡,有时候只有他一个人走来看去。
“会怕吗?”记者问。
“怕什么,当年台风‘天鸽’到访坦洲,长青园停电停水7天,我和同事们一样坚守岗位。这是先人歇息的地方,我是做着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一身正气,哪里用得着害怕?”梁卫文果断答道。
一米八的北方大汉,周红旗2017年来中山市殡仪馆工作前,就在中山市公安局刑侦部门从事法医助理岗位,需要协助法医进行遗体保存、解冻、缝合等工作。
最开始接触遗体前,尽管他多次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但还是经历了心理斗争。每天下班后,那些因坠楼、溺水、交通事故而面目全非的遗体,时常在他睡觉时浮现在脑海里。“之前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画面,所以会有抹不去的恐惧。”
适应这些画面的转折点,是一次处理交通事故时,周红旗帮助遗体擦拭血迹、恢复旧容,最终让家属能够辨认逝者身份。
“谢谢帮我们照顾好他,让他能够体面地走。”家属握着周红旗的手放声痛哭,这个身高体壮的大男人也强忍眼泪、数次动容。
有了这样的从业经验后,他来到中山市殡仪馆从事遗体接运师,遇到腐尸、车祸遗体等接运工作,他都能坦然处置。
“我很热爱我的工作,服务逝者,给他们最后的尊严,得到家属的认可,是我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周红旗眼神十分坚定。
无独有偶,潘和庆来中山前,也是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火化炉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工人。常年奔走在各地,参与检修设备及传授机器使用技巧,他已不止一次来到中山市殡仪馆。
2015年,馆内一名火化师退休,潘和庆受馆内负责人的邀约,被“挖”了过来。“在哪儿都是服务社会,再苦的差事都要有人干,中山的人情味很浓,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了。”
作为一名资深的技术工人,火化炉哪里出现故障,哪个零件有问题,他总能很快地诊断出来。
潘和庆骄傲地说,提到遗体火化师,很多人认为这是个“胆子大就能干的体力活”,实际不然。火化机包含炉体、风气系统、电控系统等,要定期维护和每天检查。火化机工作时,一旦发生故障,不仅影响车间工作效率和殡仪馆形象,还会影响逝者家属情绪。
“不能烧到一半不烧了,我们严格遵守一灰一炉,不可能中途更换火化炉。”这时,第一时间诊断问题并更换零件,让火化炉运转起来,每一次潘和庆都能迎刃而解。
在殡葬服务行业一线,工种不同,他们面临的辛酸和付出各不相同,但谈到为什么还坚守在这个岗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当逝者的亲属握着你的手,泪眼婆娑地说‘谢谢’。这种职业荣誉感是无法解释的。”
点亮漆黑的道路上最后一盏灯
每一具躺在殡仪馆的冷冰冰的遗体,都曾是这个世界上活生生存在过的人。
守墓也好,遗体接运也好,火化也好,是一份工作,却又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
他们处理的是人类生命的终结,是逝者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道仪式,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逝者提供一场庄重而体面的告别,帮助家属释放悲伤、走出痛苦。
干这份工作,他们见过了太多告别与离去,对于旁人讳莫如深的死亡,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小时候,梁卫文对死亡充满不解与好奇,现在,他直言“有人生就会有人死,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无数次带给逝者最后的尊严,周红旗对于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见过从三岁到百岁的逝者,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家属泪花花的眼睛。一定要珍惜身边人,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对于逝者来说,死亡是换一种方式存在,对于生者来说,家人的离去是一生的潮湿。
无数次眼见人体化为白骨,潘和庆的心态转变得更为通透。“不管生前如何,死后都是一抔白土。我们所追求的名利、财富等一切东西,不过是浮云而已。所以,人生只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不留遗憾就可以了。”
讲述殡葬业从业者故事的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看这条道黑黝黝的,你自己一个人,不能拐弯,也不能回头,只能往前走,就这条道,一直走到黑,这就是死。”
孑然一人的死亡中,幸而有灵魂的“摆渡人”,点亮漆黑的道路上最后的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