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6 发表于 2024-09-16 21:22
人如其名,“孝、义”是郭孝义坚定的人生坐标。在村民为郭孝义举行的“村葬”上,1000多名自发赶来的群众胸戴白花,要送“好人”最后一程。这一幕,让郭孝义的女儿重新认识了父亲。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爸爸,直到给父亲送葬那天,看着挤满我家小院、冒雨忙碌的乡亲们,看着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看着他们把爸爸的灵柩高高举起,我才理解了父亲无私的大爱。”
在东英村,郭孝义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每个村民遇到困难,郭孝义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他的脚总是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身影总是出现在困难群众的家里。
2005年年底,东英村妇女主任王元阁因工作考核未达标,被镇上扣掉年终补助费60元。王元阁直到1年后在镇上开会时才得知此事,原来,为了不影响她的工作情绪,郭孝义瞒着她用自己的工资给她悄悄发了补助。每每提到此事,王元阁便泣不成声:“我家的房子能抵他家三个,我的日子要比他好过得多,可他……”
2003年,秋雨连绵。郭孝义牵挂着村中的一些危房户,每天都逐户检查好几次。雨中,聋哑人张彦祥家的房屋倒塌了,郭孝义自家的院墙也倒了。当他来到张彦祥院里,看到一家3口在雨中哭成一团时,郭孝义流泪了。他让张彦祥抱着孩子,自已背起这位聋哑人双腿残疾的妻子,踏着泥泞的巷道向自己家里走去。
天晴后,他带领几个村干部为张彦祥盖房子。工程快结束时,还差四五百块砖,郭孝义二话没说,就把自家倒塌了的院墙砖拉来。直到现在,郭孝义家的院墙还比邻家矮了半截。
四组村民张爱玉,两个儿子都有腿疾,不能劳动,家境十分贫寒。2002年,郭孝义的二弟准备在村上最红火的地点借公房办商店,货已备齐准备开业。郭孝义来到二弟家,劝他把商店让给张爱玉。
弟媳数落他:“你帮大伙帮得你自家穷了还不满意,还想叫你弟家和你一样穷吗?”郭孝义心里难受,却还是耐心地做通了弟弟和弟媳的工作。最后,商店让给了张爱玉家。靠着这个商店,张爱玉给儿子看好了病,两个儿子也先后娶上了媳妇。
在东英村,郭孝义是出了名的孝子。
当兵时,郭孝义表现优秀,完全可以提干留在部队。但因为他早年过继给叔祖父,为照顾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老人,他毅然回到生养他的东英村,尽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那些年里,郭孝义每天悉心照料老人,为老人洗头洗脚、揉肩捶背。除了照顾叔祖父和叔祖母,还时常替生身父母干一些担水、出粪、收麦等体力活。每逢外出,总不忘给老人买些好吃的回来。就在出事前一天,为村上购买水管时,他自己忙得没吃饭,但仍没忘记从城里给父母带回两个肉夹馍。
郭孝义的妻子刘孝龙承包了家里的所有农活。在建筑工地,为挣一天20元的搬运费,她像男人一样抢着去背50公斤一袋的水泥。尽管如此,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女儿还是不得不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出外打工供姐姐上学。
因为一直在外求学,郭孝义的大女儿郭利苹和父亲接触的时间很少,“只知道他一天到晚都很忙,我上初中的时候寄宿在离家3公里的学校,当同学们一个礼拜有四五十元生活费时,我却要背一大包馒头,家里只给5块钱生活费。”上大学后,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郭利苹每天只花4块钱吃饭,抠出的钱除了买点专业书和生活用品外,都存了起来。郭利苹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攒钱,她和哥哥商量好,等攒够钱就给家里盖房子。
郭孝义一家5口一直住在上世纪40年代祖上盖的窄小土坯房里。10岁那年,郭利苹问爸爸:“为啥你和我妈一样跟村上人种地,人家盖了新房,而我们没有?”郭孝义笑着说:“家里的钱都供你们上学了,等你们长大参加工作了再说。”兄妹俩信以为真,从此更加努力读书。谁知,直到父亲去世,郭家兄妹才知道原来家里一有钱就贴给村里了。
郭孝义对孩子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行得端,走得正。儿子在邻乡上高中,家里没钱买自行车,每个周末,孩子不得不步行40里往返学校。郭孝义心里觉得对不住儿子,却打趣地说:“步行好啊,一来有思考学习的时间,二来还能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父亲是个好人,他从来不乱花钱,多年来连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临死时还穿着20多年前当兵时穿的黄军装,上面已是补丁叠补丁。可惜以前我不太理解他。”郭利苹说。
别人当干部越当越富,郭孝义却越当越穷。“他掏自己的腰包领着大家往前走,却从不沾公家一分钱”。2003年年初,村上几位干部见郭孝义整天为群众的事顾不上家,便私下协商根据实际情况给他家办理农村低保,他知道后坚决不接受。春节,村委会原主任郭建增把镇上发放的救济面粉扛到他家,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面粉送到了贫困户郭喜民家。
有人说,“郭支书每天都在做好事,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了。”还有人说,当了8年村书记,郭孝义惟一的一次“排场”,就是在死后享受了一次千人送葬的“奢华”葬礼。
本报西安11月18日电